(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两岸听潮】
在台湾光复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一部由福建、江西两省联合打造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悄然走红,不仅创下央视八套黄金档的收视新高,更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与共鸣。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剧集,深情再现了1949-1950年间,隐蔽战线英雄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在台湾进行地下斗争的悲壮故事,激发了人们对这些无名英雄的深厚怀念与崇高敬意。

真实为基:谍战题材的新范式
《沉默的荣耀》在内容创作上,大胆突破了传统谍战剧的“原型创作”模式,直接采用九成多的真实姓名,首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点点滴滴。剧中,吴石原是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朱枫则是一位即将与家人团聚的普通母亲,而陈宝仓、聂曦等更是历史档案中可查的真实烈士。这种创作选择,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英雄不应无名、历史拒绝沉默”理念的深刻践行。
情感为桥:英雄人物的平民化表达
该剧在叙事上,也突破了传统谍战剧“主角光环”的束缚,将隐蔽战线英雄还原为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普通人。剧中,吴石与妻子王碧奎的“约法六章”,对不理解自己的小女儿的怜爱;朱枫在临危受命赴台时的犹豫,与养女诀别时的强忍泪水,这些人性化的细节描绘,非但没有弱化英雄形象,反而让他们的信仰选择更加真实可信,令人动容。
历史为纲:真实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创作团队在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下,巧妙地在史实的刚性框架内寻找艺术的弹性空间。剧中四位核心人物因地下工作纪律,在台潜伏期间都是单线联系,直至牺牲前才在敌人的法庭上“相聚”。这种对历史本相的尊重,反而形成了独特的戏剧张力,引导观众不再仅仅关注“他们能否成功”的结果,而是深入思考“他们为何选择”的初心。
信仰之光:照亮两岸统一之路
剧中的英雄人物,在民族前途和命运的紧要关头,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在黑暗中逆行,直至付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内心怀揣着对崭新中国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并非抽象的说教,而是一种为民族前途而毫无畏惧的行动。《沉默的荣耀》的热播,不仅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更在筑牢历史记忆、反抗历史虚无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筑牢记忆:反抗历史虚无主义
该剧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唤醒了两岸共有的历史记忆,有力粉碎了台湾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分裂分子“去中国化”的幻想。剧集播出后,大批观众自发来到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福州吴石故居等地献花纪念,这一自发性纪念活动,昭示着革命记忆已经由庄严史册进入百姓的情感世界,并完成了代际的真实传承。
展现力量:点亮祖国统一前路
吴石在剧中说出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简洁而有力地展现了先辈们为了实现国家统一而奋不顾身的精神。吴石和朱枫等烈士,堪称最早一批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殉国的烈士。他们的牺牲虽然已被历史所肯定,但仍需要历史的报偿——那就是最终完成祖国的完全统一。剧中所展现的“东海小组”,在白色恐怖中无所畏惧,用坚定信念在刀尖之上起舞,为当前国家统一大业提供了有力的精神依托。
创新传播:激活两岸共同情感
这部电视剧巧妙地将官方纪念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立体的纪念体系。作为走进家庭与私人空间的艺术形态之一,电视剧成功地将国家叙事、主流价值转化为家庭对话及个体记忆。该剧受到海峡两岸同胞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有台湾青年认为,该剧有助于突破民进党当局建立的“信息茧房”,让台湾同胞对真实历史事件有更多的认识。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传承英烈精神,共创民族复兴
《沉默的荣耀》通过展现隐蔽战线英雄们的信念和选择,给今天的社会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在新时代的征途上,理想信念之火、斗争精神之刃、人民立场之锚,始终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灯塔与力量之源。期待这部电视剧能够唤醒更多人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推动两岸同胞传承英烈精神、携手共创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作者:蒋国发,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闽台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