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王传君东京电影节封帝:演艺圈应回归艺术本质,远离阴谋论

时间:2025-11-07 08:04:34 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李立军

11月5日,东京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中国演员王传君凭借电影《春树》中‘王冬冬’一角斩获最佳男演员殊荣,成为该电影节历史上第七位获此荣誉的华人男演员。这本是值得庆贺的时刻,却因近期舆论发酵陷入‘沪圈操作’‘奖项分配阴谋’等争议漩涡。

事件起因于11月3日,《春树》主演白百何在微博发布‘还能这么操作’的模糊言论,随后其朋友圈流传‘得鱼忘筌’‘过河拆桥’等配图。这种含糊其辞的态度被解读为对奖项分配的不满,进而引发网络传言:有声音称‘沪圈’资本向评委文晏施压,要求将最佳男演员授予王传君,否则将撤资其未来项目;更有观点认为王传君40分钟的戏份挤占了白百何的获奖机会。

然而,这些指控均源于匿名爆料,缺乏可靠信源支撑,属于典型的‘奖项未定,谣言先行’的娱乐圈舆论现象。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将获奖简单归因于‘圈子操作’,不仅无法客观理解事件本质,更可能忽视表演艺术本身的价值。


▲王传君在影片《春树》中饰演王冬冬。

要理性看待此次争议,需先了解东京国际电影节的评奖机制。与奥斯卡‘提名制’不同,该电影节采用‘评审团制’,默认所有参赛影片均有机会角逐各奖项。表演奖仅设‘最佳男演员’与‘最佳女演员’,而非‘主角/配角’分类,获奖与否与戏份长短无关。电影表演的艺术价值在于‘密度’——角色的复杂程度、演员赋予的灵魂与张力才是核心。例如,妮可·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仅23分钟的戏份便斩获2003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正是这一观点的佐证。

此外,‘同片不得兼获男女奖’的说法亦属无稽之谈。东京电影节官方从未设置此类限制,1999年第12届电影节中,西班牙电影《孤独》的两位演员便同时获得最佳男女演员奖。

本届评审团由5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评委组成,评审结果需全员共识,地域资本难以操控全局。王传君的获奖,本质上是专业评审对其表演艺术成就的认可。在信息不完整时,与其陷入人际关系的猜测,不如保持开放心态,待影片上映后以观众视角评判表演质量。

在获奖感言中,王传君以谦逊姿态回应:‘我配得感很低,喜欢躲在团队角落,成为焦点会让我恐惧……没想到这么大的奖会落在我身上。是白百何女士和刘丹女士的高光表现照亮了我,感谢你们。’这段发言既体现对同行的尊重,也折射出演员对艺术本身的敬畏。

这场由社交媒体引爆的‘奖项罗生门’,实则是文娱行业生态复杂性与流量博弈的缩影。阴谋论的泛滥,本质是公众对娱乐圈资源分配与奖项透明度的集体焦虑投射。但艺术的价值不应被标签与猜测绑架——演员的终极价值在于作品,演技厚度才是超越争议的终极砝码。

与其纠结于‘沪圈’‘京圈’的地域标签,不如将焦点回归电影节、电影与表演艺术本身。让表演回归表演,让争议止于作品,或许才是对艺术最真诚的致敬。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