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暑期档最热门恐怖片《凶器》已正式上线!这部以3800万美金成本斩获2.52亿全球票房的现象级作品,不仅让华纳净赚6500万美金(且数字持续攀升),更引发Netflix与环球两大流媒体的发行权争夺战。
据《综艺》杂志披露,Netflix曾开出天价试图抢下《凶器》的流媒体发行权,但制作方坚持院线优先策略,最终与华纳达成合作。这场博弈背后,藏着更戏剧性的插曲——《逃出绝命镇》《不》导演乔丹·皮尔曾联合环球影业参与竞标,却因环球报价低估700万美金错失良机。尽管乔丹·皮尔愿自掏腰包补足差价,仍未能扭转局势。
这场失利直接导致乔丹·皮尔与经纪人分道扬镳。外媒普遍认为,经纪人利用其对项目的兴趣抬价是合作破裂的导火索。而《凶器》导演扎克·克雷格与大卫·芬奇的师徒情谊,则为影片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据片尾致谢显示,大卫·芬奇在剪辑、镜头语言等技术层面给予了关键指导。
作为扎克·克雷格继《野蛮人》后的又一力作,《凶器》在叙事结构上大胆借鉴PTA名作《木兰花》,采用多线视角交织的复杂架构。影片以“17名儿童午夜集体失踪”事件为核心,通过教师、家长、警察、幸存者等不同角色的记忆碎片,拼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
导演扎克·克雷格直言:“我想拍一部恐怖史诗。”这种野心在视觉呈现上尤为突出——孩子们以类似“木叶村忍者”的诡异姿势集体狂奔的场景,实则致敬1972年越战经典照片“Napalm Girl”。而影片结尾的血腥版《香水》戏份,更将暴力美学推向极致。
影片表面是超自然失踪案,实则暗藏对现实社会的尖锐批判。片中所有成年角色均存在严重缺陷:女主角酗酒且有过酒驾记录,警察试图戒除酒瘾,家长可能存在家暴行为,流浪汉是瘾君子。这种设定暗示着:当监护人集体失格时,孩子的“失踪”或许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解脱。
外媒指出,影片隐晦映射美国校园枪击案——家长从震惊到质疑警方,再到寻找替罪羊(本片中女教师成为众矢之的)的过程,与枪击案后的社会反应高度相似。而小镇表面宁静下的秘密网络,更暗示每个个体都背负着不可告人的过往。
尽管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4%,但影片结尾真相的揭晓仍引发两极分化。部分观众认为真相过于简单,与《长腿》等同类作品存在相似争议。不过,两部影片都成功塑造了令人难忘的恐怖形象——《凶器》中狂奔的孩童群像与《长腿》中的经典怪物,均成为年度恐怖符号。
对于非硬核恐怖片爱好者,影片的悬疑叙事同样具有吸引力。多视角下的时间错位(如女主与警察对同一拥抱的不同记忆)增强了戏剧张力,而社会批判的隐晦表达,则让作品超越普通娱乐范畴,引发更深层思考。
这个夏天,无论你是恐怖片死忠粉,还是寻求新鲜观影体验的普通观众,《凶器》都值得走进影院感受——毕竟,能同时引爆票房与话题的恐怖片,今年或许只有这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