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 刘静玮 威尼斯报道
在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华语电影《日掛中天》成为最大黑马。主演辛芷蕾凭借对广州服装批发市场女老板“美云”的精准诠释,一举摘得影后桂冠。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与岭南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征服了国际评委,更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中国南方城市的独特魅力。
(《日掛中天》取景地包括广州、东莞、韶关等,图为广州东山口。 梁远浩 摄)
影片以美云(辛芷蕾饰)的视角展开,这位被生活重压与情感纠葛缠绕的广州女商人,在辛芷蕾的演绎下跳出了传统女性角色的扁平化塑造。从五羊邨爬满藤蔓的老居民楼,到星海公园裹挟着湿热气息的绿荫,再到十三行喧嚣的商业街市,导演蔡尚君用镜头捕捉广州独有的空间质感。每一处场景都承载着岭南文化记忆——骑楼下的早茶香、市场里的吆喝声、公园长椅上的粤语闲谈,共同构建起充满生活气息的叙事场域。
影片核心冲突源于美云十年前的一场肇事逃逸:葆树(张颂文饰)为保护她入狱服刑,而她在葆树服刑期间与其峰(冯绍峰饰)产生情感并怀孕。当葆树刑满释放,三人陷入复杂的情感漩涡。蔡尚君通过大量生活化对白推进叙事,如星海公园亭中的那场关键长谈,葆树平静说出:“我们之前在一起全是真心,什么都可以说。”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角色内心的挣扎,也暗合岭南人含蓄的情感表达传统。
片名《日掛中天》取自粤剧《紫钗记》诗句“日掛中天格外红,月缺终须有弥缝”,成为解读影片的关键线索。导演将古典戏曲的婉转诗意与现代影像结合:“日挂中天”象征情感与生命的炽热巅峰,“月缺”则暗示人生无法回避的缺憾。影片结局中“举刀”与“拥抱”的意象化处理,正是对“月缺终须有弥缝”的视觉化诠释——两个伤痕累累的灵魂,在亚热带潮湿的空气中试图寻找救赎。
影片前四十分钟以近乎纪录片的冷静镜头铺陈人物关系,这种“慢”引发部分观众争议,却成为国际观众理解的突破口。一位意大利观众表示:“起初需要理清人物关系,但当美云如厕后凝视血迹的段落出现时,我被这种无需字幕的表演震撼了。”辛芷蕾用眼神与细微动作完成的这段无台词表演,成为征服威尼斯评委的关键——她将女性在道德困境中的隐痛,转化为具有普世价值的情感共鸣。
(《日掛中天》取景地包括广州、东莞、韶关等,图为广州五羊邨。 梁远浩 摄)
作为全程在广东取景的影片,《日掛中天》将十三行、东山口等标志性场景转化为叙事载体。当美云穿梭在骑楼间时,镜头不仅记录建筑风貌,更捕捉到摊贩与顾客的市井对话、晾晒衣物的滴水声等生活细节。这种“地域即角色”的创作理念,使影片超越普通爱情故事,成为展示岭南文化生态的活态样本。正如蔡尚君所言:“我们想让世界看到,中国南方城市的温度不仅来自气候,更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
影片的成功证明,无需依赖极端戏剧冲突,扎根生活的平实叙事同样能打动国际观众。辛芷蕾与张颂文的表演被外媒评价为“去表演化的真实”,他们通过方言运用、肢体语言等细节,塑造出具有文化辨识度的中国南方人物形象。当银幕落下,观众记住的不仅是美云的故事,更是对“平凡人生如何承载深情”的普遍性思考——这或许正是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