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孟加拉国人口危机实录:1.75亿人背后的生存真相

时间:2025-11-07 11:09:34 来源:诗意世界 作者:诗意世界

“先生,12公里路程,运气好需要2小时。”达卡出租车司机的话音刚落,我便被卷入钢铁洪流般的车阵。2025年数据显示,这个面积仅与辽宁省相当的南亚国家,硬生生塞进了1.75亿人口,每平方公里1350人的密度冠绝全球。而作为首都的达卡,2200万人口正啃食着仅能支撑500万人的基础设施。

机场路上的车辆如同蜗牛爬行,20分钟仅挪动500米。公交车门早已消失不见,乘客像葡萄串般挂在车外;小贩在车缝间穿梭叫卖炸物,校服男孩趴在后备箱盖上背诵单词。此起彼伏的喇叭声构成城市背景音——长按表示“要走”,短按代表“在这”,急促连按则是绝望的嘶吼。“今天算通畅的了,雨天能堵到天亮。”司机咧嘴露出槟榔染红的牙齿笑道。



三小时后抵达酒店时,我终于理解专家预言:到2035年,达卡的平均车速将降至4公里/小时,比步行还慢。路边200万辆人力三轮车见缝插针,瘦骨嶙峋的车夫蹬着装饰鲜花的三轮车对抗城市重量,这竟成为最高效的出行方式。



人海围城:火车顶通勤成日常,13万人共用1座公厕

旧达卡的Sadarghat码头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街道,只有被人流填满的缝隙,我如同搅拌机里的豆子被推着前行。天桥下的码头像蚁巢入口,搬运工头顶超过自身体重的货物开路,渡轮尚未停稳,人潮已如决堤般涌下。

Kamlapur火车站的场景堪称魔幻。工作日的站台早已水泄不通,火车进站瞬间,人们熟练地爬车窗、攀车顶,三五成群坐在车顶递水说笑,有人甚至躺平睡觉。“车票就那么多,掉下去也比回不了家强。”站台职员的麻木背后,是每年数十万因洪水失去土地的“气候难民”——他们涌入达卡,却只能挤在铁皮棚屋,靠危险通勤维系生存。

更触目惊心的是民生数据:达卡2000万居民仅有150座公厕,每座要供13万人使用。我在旧达卡亲眼见到妇女躲在墙角如厕,孩子在垃圾堆里捡拾食物,所谓“个人空间”早已成为奢侈品。



世界工厂的血泪:750元月薪撑起80%出口的代价

“这件毛衣,我要缝60件/小时。”22岁的服装女工瑞什玛伸出布满针孔的手。她的10平米铁皮屋住着4人,月租90元,月薪最高750元——这已是2023年罢工换来的“新高薪”。

在达卡北部工业区,每天5点,数十万女工涌出印着ZARA、H&M标志的厂房,汇成彩色人潮。孟加拉国80%的出口收入依赖成衣业,400万工人中80%是女性,但她们的劳动被极致压缩:欧洲卖10欧元的T恤,凝结着她们每天12小时的劳作,而买件次品要花掉她们一周工资。

2013年拉纳广场倒塌致1100人死亡的悲剧已过去十年,但瑞什玛们仍在重复命运。“村里没地了,不做就养不起弟妹。”她的话,道破了人口过剩与产业畸形的死结。



环境崩盘:喝毒水、捡垃圾,微笑背后的生存战

布里甘加河的恶臭能把人熏吐——墨绿河水漂着塑料瓶与油污,沿岸工厂的废水直排让它“生物学死亡”。可我亲眼见到孩子在河里嬉戏,男人用河水洗菜,船夫叹气:“贫民窟只有这一种水源。”

城市边缘的马图埃尔垃圾山更像人间炼狱。成百上千的孩子用铁钩翻找废品,乌鸦在头顶盘旋争抢“食物”。NGO负责人说:“他们每天干10小时,挣6到12元,划伤感染是家常便饭。”

但最矛盾的是孟加拉人的微笑。迷路时三轮车夫免费送我,躲雨时茶馆老板让出头等座,问起中国就竖大拇指。这份在绝境里生长的善意,是对抗苦难最廉价也最顽强的武器。



结语:1.7亿人的考题,人口是红利还是炸弹?

离开那天,我看着卖花女孩敲击奔驰车窗被驱赶,三轮车夫擦拭装饰假花的爱车,广告牌上的模特笑靥如花。这荒诞的画面里,藏着最真实的答案:

孟加拉国的人口是“红利”——400万廉价劳工撑起经济命脉;更是“炸弹”——每平方公里1350人的密度,吞噬着交通、环境与希望。对比中国靠基建与调控化解人口压力的历程,这里的困境更像一面镜子:没有匹配的治理能力,人口红利只会变成生存危机。

那些火车顶上的身影、女工手上的针孔、垃圾山里的童真,都在质问:当1.7亿人挤破生存边界,所谓“人口奇迹”,到底是谁的负重前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