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英雄不是复刻符号,而是要走进他们的生命里,让角色带着血肉站在观众面前。”在谈及饰演陈宝仓将军的经历时,演员那志东的言语间充满了敬畏。11月4日,隐蔽战线题材剧《沉默的荣耀》联合导演赵文赫、演员那志东共同亮相“青春华章·青知讲说人”活动现场,与青年观众深度交流,揭秘这部作品打动人心的密码。

为了精准诠释陈宝仓将军这一角色,那志东不仅查阅了海量史料,还辗转联系到烈士家属,挖掘出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故事。他提到:“陈宝仓将军1938年在宣城战役中右眼失明,回家休养的3个月,是他的子女一生中和他相处最久的时光。”这个细节让他深刻理解了英雄“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与担当。剧中,陈宝仓遭受酷刑后拖着伤腿放风,路过关押学生的牢房时,总会微笑着说“坚持住”,地上拖出长长的血痕——这一场景便源自当年狱中学子的真实回忆。
饰演吴石将军女儿吴学成的小演员吕晨悦的故事,也让那志东深受触动。小演员在拍摄时曾追问编剧“吴学成后来怎么样了”,当得知其因父亲的革命事业一生辛苦支撑家庭却始终坚定时,当场泣不成声。“孩子的真情流露提醒我们,只有先被英雄事迹打动,表演才能有温度、有力量。”那志东感慨道。
导演赵文赫则坦言,自己的职责是为演员搭建“沉浸式创作场景”。在师傅杨亚洲导演的带领下,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尽可能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的所思所想所感,以充分还原那个时代的气息。“只有让真实的时代背景呈现出来,才会产生准确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赵文赫说。
“拿到这个厚重的题材时,我们青年创作者如履薄冰,唯一的目标就是最大化还原烈士事迹。”赵文赫坦言,《沉默的荣耀》能获得青年观众的广泛喜爱,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创作时我们从未预设热度,只想着如何把英雄故事讲好;情理之中则是作为年轻创作者,当我第一次看到这4位烈士的故事,并了解到这些真人真事时,就已经被震撼。只要我们足够真诚、敬畏,就一定能打动观众。”
赵文赫还透露,在跟随杨亚洲导演多年的创作经历中,他一直避免刻意煽情,而是让那些看起来离今天很遥远的人,用一种我们看得见摸得到的形式,真正走进观众的内心。“比如剧中在监狱的最后时刻,朱枫拿起手中的玫瑰时,回归到一个女人的属性;聂曦把孩子照片还给妻子时的不舍,回归到一个父亲与丈夫的角色。”
剧集播出后,那志东多次前往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祭奠。他看到许多人自发前来缅怀先烈,其中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专程从南方赶来,见到他后激动地请求合影,说自己每年都要来看望烈士,只为铭记这份牺牲与奉献。
这些场景让那志东对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陈宝仓将军曾写下‘江山浮碧血,日月照丹心。生当报国日,桴鼓忘家愁’。这就是他们那代人的信仰写照。剧中的英雄们用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随手一翻的史料,就是他们的一生。下笔太重怕惊扰先烈,太轻又怕道不尽他们的壮举。他们面对的是黑暗与光明的抉择,而这种无愧于心的信念,对当下年轻人同样重要。”
赵文赫则从创作角度解读信仰的表达:“我们没想用说教的方式来叙事,而是通过角色的行动传递信仰力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于无声处听惊雷,是我们的创作风格。吴石淡淡的一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陈宝仓受酷刑后吃着肉夹馍吟诵诗歌,这些细节比直白的表达更有冲击力。”他认为,年轻观众之所以能被作品打动,本质上是先烈们真实的行动践行了“舍生取义”的信仰和情怀。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