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人民日报》2025年9月9日第20版
2025年暑期档的落幕,不仅为观众留下了众多精彩瞬间,更揭示出中国电影产业正迈向一个更加成熟、多元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市场不再单纯依赖某一部爆款影片,而是通过构建多类型、多梯队的影片矩阵,实现持续的市场热度。在创作上,电影人更加关注平凡个体的真实情感,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新表达。同时,电影产业也在不断拓展其边界,与文旅等业态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广泛的价值。
据统计,2025年暑期档后半程发力显著,最终以119.66亿元的票房和3.21亿的观影人次收官,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8%和12.8%。这一稳健增长的成绩单,不仅反映了观众对电影的热情未减,更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格局的深刻演变与新力量的全面崛起。
创作质量的提升和内容供给的多元化,是今年暑期档的一大亮点。整个暑期档期间,共有100多部影片上映,涵盖了历史、动画、动作、科幻、喜剧、悬疑、战争、爱情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票房最高的5部国产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均在7.5分以上,口碑与票房的正向循环,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正逐步摆脱“流量依赖”,以质取胜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
在众多影片中,《南京照相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历史题材的崭新表达,成为暑期档的票房冠军。该片聚焦南京大屠杀期间一家照相馆内普通人的生死抉择与守望相助,闪耀着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光辉。《浪浪山小妖怪》则凭借精湛的二维动画技艺,在三维动画主导的时代“圈粉”无数年轻观众。而《捕风追影》则通过叙事创新,让传统警匪动作类型焕发新的生机。
除了大片,一些中小成本影片也取得了出色成绩。纪录电影《山河为证》用真实影像还原了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话剧改编的电影《戏台》则以寓言式的荒诞喜剧,令观众在笑中带泪中思考人生。《奇遇》则通过“双向穿越”的设定,创新了喜剧的表达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在引进片方面,《侏罗纪世界:重生》、《F1:狂飙飞车》和《碟中谍8:最终清算》等影片通过技术革新,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这些影片与优质国产片形成了良性互补,共同推动了票房大盘的增长。
国产电影在叙事模式上的转变也尤为显著。更多影片从平民视角切入历史和现实,通过细腻的微观叙事刻画普通人的情感与命运。这种叙事方式不仅颂扬了个体面对困境时的坚守与抗争,更实现了艺术表达与大众情感的同频共振。《南京照相馆》中的普通人成为历史的守护者,《浪浪山小妖怪》映照出当代职场人的处境与情绪,《长安的荔枝》则透过唐代小吏李善德的曲折历程,完成对历史小人物的书写。这些贴近生活、关注个体的叙事方式,成功构建了与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情感连接。
电影新力量的崛起,还体现在行业对拓展价值链的积极探索中。电影产业虽然具有“以小博大”的优势,但票房经济价值有限。相比之下,好莱坞凭借对电影知识产权的深度挖掘,造就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产业。其约75%的收入来自票房之外的衍生产品,最大的电影公司迪士尼2024年全球衍生品销售额更是高达620亿美元。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总收入80%以上来自影院票房,衍生价值链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令人欣喜的是,许多暑期档影片已经表现出长线开发知识产权的主动意识。例如,《南京照相馆》在拍摄时便计划配套推出爱国主义实景教育课堂项目《南京城下》,将影片情节具象化为普通人能够参与的沉浸式体验。系列电影《罗小黑战记2》则通过多年的内容积累,构建起持续吸引粉丝的内容矩阵,实现了超越前作的成绩。
另一方面,在主管部门的推动下,“跟着电影去旅游”、“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电影赶大集”等“电影+”的新消费形态也借助暑期档电影的热映而风靡。例如,《浪浪山小妖怪》就带火了其10处山西取景地,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这些探索表明,中国电影正在逐步跳出“票房依赖”的单一发展路径,向着全产业链、长周期、多场景的方向延伸。
2025年暑期档的表现充分证明,中国电影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市场不再单纯依赖单个爆款,而是依靠多类型、多梯队的影片矩阵实现持续热度。创作上更关注平凡个体的真实情感,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进行创新表达。同时,电影也在不断拓展其产业边界,与文旅等业态深度融合,创造更广泛的价值。观众并没有离开电影,只是如今的观众越来越看重影片的真实口碑,冲动消费减少。因此,持续产出高质量、能引发共鸣的真诚之作,才是赢得观众的关键。
展望未来,中国电影要以更自信的姿态鼓励创新题材与多元表达,讲述平凡个体的非凡故事,连接多元圈层的共鸣情感。同时,要深化分线发行和精准营销,巩固惠民消费机制,进一步推动电影与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当电影不再局限于银幕之上的光影艺术,而成为一种能够深度映照现实、触动情感、拉动消费的文化引擎时,中国电影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真正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迈进。
— THE END —
作者 | 彭侃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于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