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年吴石将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三位主审官原本均倾向于判处无期徒刑。然而,蒋介石却突然改变决定,亲自下令枪决。这一转变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当我们翻开《蒋介石日记》,会发现枪决吴石将军的决策,早在毛人凤的权谋布局中悄然酝酿了三年。
一、蒋介石日记中的线索
1950年1月29日的《蒋介石日记》中记载:“朝课后,修正军事教育制度演讲稿,召见人凤与孟缉后,再修正二十年庐山带兵练兵用兵之道演讲稿。” 这句话中的关键在于“召见人凤与孟缉”,人凤即毛人凤,孟缉则是叶翔之,这两人在《沉默的荣耀》第二集中已有出现。

1月29日,这一天成为了整个案件的关键节点。“台工委”领导人蔡孝乾在这一天首次被捕。毛人凤与叶翔之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面见蒋介石,绝非偶然。他们意图利用台工委高层的“捷报”,为自己的晋升之路铺平道路。
蔡孝乾逃走后,引发了国民党的全面恐慌和全岛疯狂搜捕。最终,蔡孝乾在回住所拿衣物时再次被捕。谷正文发现了他身上带有“吴次长”字样的钞票,紧接着蔡孝乾供出了“南方陈太太”的线索。
按照时间顺序,朱枫在2月26日夜间吞金自尽,被敌人发现后用飞机运回岛上抢救。事实上,即便没有朱枫的供词,保密局已经传讯和扣押了聂曦上校,毛人凤此时已经开始着手对付吴石将军。

二、蒋介石定律与冤案制造
2月27日夜里,吴石将军的夫人王碧奎首先被捕。谷正文在回忆录中记载了蒋介石的训话:“敌人就在你身边,你们却不知道他就是奸匪……奸匪就在你身边……” 蒋介石训话近一个小时,最后下了一个结论:“丈夫是奸匪,太太不一定会是奸匪;但是,反过来,太太是奸匪,则丈夫就一定是奸匪。”
这段看似荒唐的“蒋介石定律”,却成为了白色恐怖时期特务们制造冤案的万能法宝。李敖在《白色恐怖述奇》中称之为“蒋介石定律”,许多特工人员后来都任意援用此定律,在毫无具体证据的情况下制造了许多冤案、错案。

按照《朱枫传》的说法,毛人凤故意多等了一天,到了2月28日晚上,保密局的特务们从家中带走了吴石。先抓将军的妻子,再抓吴石本人,这是毛人凤的“缓兵之计”,意图逼着这位抗日名将在慌乱中自露破绽。
实际上,毛人凤在一天前就已经拿到了逮捕令。1950年2月27日的《蒋介石日记》中记载:“下午人凤报告吴石通匪有据,殊为寒心,令即逮捕。” 谷正文在1994年发表于《传记文学》的文章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保密局”逮捕王碧奎的当晚,吴将军就服用了多粒安眠药,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由于“保密局”已经对吴宅进行监控,他的异常很快被人发现。意识尚清醒的吴石又拨出左轮枪,对准自己,但手枪被人夺了下来。
谷正文的文章刊发于《传记文学》66卷第1期《关于吴石案的一些补充》。由此可见,在恶运降临的紧急关头,吴石这位勇敢的抗日将军也像朱枫那样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以死抗争”。
毛人凤对于朱枫还是有所优待的,他们对于吞金之后的朱枫“实施紧急救治,始获保全性命”,并企图以“攻心”和“感化”来劝降朱枫。结果朱枫用十行纸写了“一大本回忆录”,讲述了自己的入党经过,对于敌人想要的情报只字未提。
三、权利的盛宴与蒋介石的恐惧
为了扩大手中的权利,毛人凤打算置吴石于死地。1949年7月间,蒋介石亲自出马,召集各特务机关负责人及其嫡系,秘密成立了由蒋经国、唐纵、郑介民、毛人凤、毛森等人为委员的核心组织“政治行动委员会”,统一情报工作。

表面上,这是情报系统的“大整合”;实际上,这是老蒋与小蒋父子间情报系统的分赃和让渡。毛人凤代表保密局,郑介民代表国防部二厅,张镇代表宪兵特高系统,叶秀峰代表中统,毛森、陶一珊代表警(察)、保(安)、稽(查),彭孟缉代表警备司令部。这群人在封闭的岛上找到了新的狩猎场。
蒋经国被任命为“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直接控制情治机构、负责监督机密事务。此时,毛人凤作为“总裁办公室”的要员,位居一人(蒋经国)之下,万人之上。更让毛人凤感觉“如日中天”的是:在岛上,特工系统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乃至与军队、党务并称为蒋介石的三大支柱。

3月27日,蒋介石在做完早课之后,在家中召见毛人凤,听取了吴石案的意见。蒋介石在听完意见之后,到了办公室首先就“先指示批核公事”。随后,蒋介石又听取了“李朋与洪國式二大案破獲之經過”。在毛人凤的讲述下,蒋介石感到后背发凉,他在日记中写道:“更覺匪諜之嚴密精明可畏也”。
独裁者的恐惧飞快地转化为对于情治系统的进一步放权。当天下午,蒋介石就召开会议,商讨香港情报组,加强跟英国进行情报合作。这就是大队长的认知闭环,他宁可相信岛上藏着十万匪谍,也不愿承认民心尽失的事实。
四、刑场的令箭与镇压人心
到了1950年6月,蒋介石为了巩固地位,强化“整肃”气氛,突然宣布“吴石案”与“陈仪案”一起处理。早在1948年8月,陈仪就联合汤恩伯打算发动“浙江起义”,要求汤恩伯在解放军渡江时调转枪口。没想到,汤恩伯却拿着陈仪的信向蒋介石告密。

已经“下野”在浙江溪口养病的蒋介石立即做出紧急措施,免去陈仪浙江省主席职务,并将其扣押。光头在西安事变中的心理阴影终于在岛上扩散成了大片的毒瘤。
1950年6月3日,蒋介石在日记《本星期预定工作课目》的第9条写道:审判陈仪与吴石案之宣判。由此可见:恐惧是专制最有效的营养剂,枪毙陈仪和吴石就成了“镇压人心”的催化剂。
1950年6月10日下午4时,“特别军事法庭”开庭了。整个宣判时间只有十分钟,审判长匆匆问过四名“要犯”的姓名、年龄和籍贯后,就匆匆“宣示死刑判决,并称死刑已经最高当局核准,立即执行”。这只是蒋介石事先安排好了的“法定过场”而已。

实际情况是,蒋介石亲自“核准”的《总统宁高字390084号》杀人密令已于开庭前一日送达“军法局”,蒋鼎文扮演的不过是个“照本宣科”的角色罢了。毛人风也借助“陈仪案”与“吴石案”的并案,完成了对小蒋献上的投名状。
接踵而来的“整肃失职高级军政官员”的运动中,尤其是带兵打仗的将领如胡宗南、李延年、李天霞等黄埔系几乎全是“罪臣”。所以,6月10日的枪声必须响起,既要为“整肃失职将领”祭旗,更要掩盖军事溃败的真相。

五、历史的启示与两岸的未来
电视剧《沉默的荣光》引发了两岸的激烈讨论。我们突然发现:毛人凤、谷正文们当年制造的“白色恐怖”,最终成为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启示录”。当年,吴石、聂曦、朱枫的鲜血渗进台北马场町的土壤,它浇灌的不只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归途,更在警示后人:任何用暴力封堵两岸统一的企图,终将被时代的洪流冲垮成历史的残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