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英剧《流人》杰克逊·兰姆原型揭秘:真实间谍故事与角色映射

时间:2025-11-07 15:12:20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

英剧《流人》中的兰姆,原型究竟是谁?这一疑问随着第五季的完结再度引发观众热议。作为一部改编自米克·赫伦同名小说的谍战剧,《流人》以军情五处边缘部门“慢马组”为背景,塑造了一群被主流情报系统边缘化的特工形象。其中,加里·奥德曼饰演的杰克逊·兰姆凭借其邋遢外表与犀利洞察力,成为全剧最具辨识度的角色。本文将结合历史案例与小说设定,解析兰姆及剧中特工的真实原型。

从小说到荧幕:慢马组的诞生土壤

《流人》系列的故事根基深植于英国情报系统的历史丑闻。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英国军情五处(MI5)与军情六处(MI6)多次被曝出内部腐败、情报泄露等事件,这些真实案例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例如,1999年MI5高级官员大卫·谢伊(David Shayler)因向媒体泄露机密被判入狱,其“理想主义破灭后反叛”的轨迹,与剧中特工汤姆林森的堕落路径高度相似。而2003年MI6特工理查德·汤姆林森(Richard Tomlinson)出版回忆录揭露部门黑幕,则直接呼应了《流人》中“垃圾场部门”的设定——这些被主流抛弃的特工,往往因政治失宠或道德瑕疵被发配至边缘岗位。

杰克逊·兰姆:冷战余晖下的特工标本

在第五季最后一集中,兰姆讲述的冷战故事成为解锁其原型的关键线索。剧中兰姆曾提及自己在柏林墙倒塌前后的经历,这一细节指向了真实历史中活跃于冷战前线的英国间谍。例如,曾在东德活动的MI6特工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Oleg Gordievsky),虽为苏联人却长期为英国服务,其双重身份与兰姆“身处系统边缘却掌控全局”的特质不谋而合。更直接的映射或许来自MI5传奇特工彼得·赖特(Peter Wright),他在回忆录《抓捕间谍》中描述的“用非传统手段完成任务”的风格,与兰姆不拘小节的行事方式如出一辙。尽管赖特本人并未被贬斥,但其职业生涯中多次因手段激进引发争议,与兰姆“被系统放逐却依然关键”的设定形成互文。

慢马组成员:真实间谍的群像拼图

除兰姆外,剧中其他角色亦能找到历史原型。例如,因出卖情报而堕落的霍顿,其轨迹与1980年代MI6特工迈克尔·贝斯特(Michael Best)高度相似——后者因沉迷赌博向苏联出售机密,最终自杀身亡。而汤姆林森的故事则更接近MI5特工大卫·墨菲(David Murphy)的案例: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特工,因私生活丑闻被贬至文职岗位,却意外在档案整理中发现重大阴谋。至于兰姆的精神气质,则与冷战期间活跃于柏林的MI6站长尼古拉斯·埃利奥特(Nicholas Elliott)遥相呼应——后者以“粗犷外表下隐藏精明头脑”著称,曾主导多起颠覆东德政权的行动。

延伸阅读:《流人:伦敦规则》中的历史密码

若想深入理解《流人》的世界观,米克·赫伦的原著小说是必读之作。其最新中文译本《流人:伦敦规则》(李杨译,新星出版社2025年7月)不仅延续了系列一贯的黑色幽默与悬疑张力,更通过细节描写还原了英国情报系统的真实运作逻辑。例如,书中对“慢马组”办公室环境的刻画——堆满过期档案的地下室、永远失灵的复印机、特工们穿着皱巴巴的西装喝隔夜茶——这些场景均取材于作者对MI5退休人员的访谈记录,堪称一部“非官方英国间谍史”。

《流人:伦敦规则》书籍封面

时间轴:解锁《流人》背后的历史层理

  • 00:00-02:45 英国情报系统丑闻史:从谢伊案到汤姆林森回忆录,真实事件如何滋养小说创作
  • 02:46-07:50 后冷战时代的道德困境:霍顿式堕落与贝斯特案的时空对话
  • 07:51-15:46 汤姆林森的双重镜像:理想主义者的崩塌与墨菲丑闻的文学重构
  • 15:47-25:15 柏林暗战遗韵:兰姆与埃利奥特的跨时空精神共鸣

英剧《流人》的魅力,在于它用虚构的慢马组撕开了英国情报系统的华丽帷幕,暴露出那些被主流叙事掩盖的灰色地带。而杰克逊·兰姆这一角色,正是连接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桥梁——他既是冷战余晖下的特工标本,也是现代谍战剧中最具人性深度的反英雄典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