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舒淇自编自导《女孩》:从原生家庭创伤中倔强成长

时间:2025-11-07 17:48:39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夜幕低垂,城市陷入沉寂,远处传来的摩托车轰鸣声让小丽瞬间绷紧神经。她慌乱地躲进狭小的衣柜,听着父亲醉酒后的咒骂与碗碟碎裂声,与母亲和妹妹蜷缩在黑暗中等待风暴平息——这个充满窒息感的场景,正是舒淇首部自编自导电影《女孩》的开场。影片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揭开东亚家庭中隐秘的伤痛,讲述一个女孩如何在原生家庭的裂痕中,用倔强与勇气完成自我救赎。

作为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得主、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作品,《女孩》自2025年11月1日内地上映以来,引发观众对家庭暴力与成长命题的深度共鸣。舒淇在10月30日的首映礼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坦言:"我希望所有被原生家庭困住的孩子,都能从痛苦中长出一点勇气。只要勇敢地往前走一步,后面就可以走很多步。"



自传性叙事:躲在衣柜里的童年阴影

当被问及影片自传色彩时,舒淇直言:"小丽躲衣柜、被母亲掌掴这些经历,都是我真实的童年记忆。"她回忆起父亲摩托车归来的声音如同死亡预告,自己会蜷缩在衣柜缝隙中,通过父亲脚步声的轻重判断醉酒程度。这种生存智慧在影片中被转化为震撼的视听语言:跟随小丽的感官视角,观众能清晰听见钥匙碰撞声、马桶冲水声、逐渐逼近的脚步声,五感被无限放大,恐惧如实质般压迫胸腔。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台湾资深电影人张叔平建议舒淇深化父母线。这位曾与王家卫合作《花样年华》的剪辑指导指出:"单一的女孩视角会削弱故事厚度。"舒淇因此重构了父母的故事线,将弟弟改为妹妹以避免性别议题干扰,最终呈现出一个聚焦家庭暴力本质的纯粹叙事。"除了躲衣柜和被掌掴,其他都是艺术再创作。"她强调。



暴力美学:看不见的恐惧更致命

影片对家庭暴力的呈现极具克制美学。当被问及为何不直接拍摄父亲殴打小丽的场景时,舒淇解释:"拳打脚踢的暴力太表面,我要展现的是长在骨头里的恐惧。"她特别设计衣柜躲藏戏份,通过听觉放大恐惧感:"当你知道父亲喝到七分醉,听着他上楼、开门、丢钥匙、冲马桶的每个动作,这种等待暴力的过程比直接挨打更煎熬。"

这种处理方式源于舒淇对暴力本质的深刻理解。在指导演员汤毓绮(饰演母亲)时,她将角色经历层层剥茧:被母亲抛弃、校园霸凌、职场剥削、家暴婚姻……"当我把这些前因后果灌进演员心里时,自己先崩溃了。"舒淇红着眼眶回忆,"这个角色太可怜了,她所有的错误选择都是环境逼迫的结果。"

和解困境:时代创伤的不可弥合性

影片结尾,成年后的小丽回到故乡,母女在沉默中完成一场未完成的对话。当被问及为何不安排和解戏份时,舒淇表示:"伤害已经造成,理解不等于原谅。要求那个年代的母亲说抱歉太理想主义。"她透露结尾台词反复修改多次,最终选择让母亲说:"你现在过得好,就已经很好了。"这句朴素的祝福,成为两代人跨越创伤的微弱桥梁。

这种处理方式引发观众热议。有影评人指出:"舒淇拒绝消费苦难,而是用冷静的镜头呈现创伤的代际传递。当小丽最终成为母亲时,影片完成了对暴力循环的隐喻性破局。"据悉,影片原始剪辑版长达4小时,最终因时长限制删减至2小时,舒淇笑称:"要等票房达标才能出导演剪辑版。"

从金马影后到威尼斯新锐导演,舒淇用《女孩》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身份蜕变。这部充满疼痛与力量的作品,不仅是个体创伤的疗愈记录,更成为观察东亚家庭关系的棱镜。当银幕上的小丽终于走出衣柜,现实中的无数"女孩"或许也能获得直面阴影的勇气。

记者:李静

编辑:杨时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