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巴基斯坦对阿富汗塔利班发出了最后的战争通牒。这一举动标志着双方长期积累的矛盾已濒临爆发点,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在伊斯坦布尔和谈破裂后,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赫瓦贾·阿西夫公开警告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巴基斯坦只需动用武库中的一小部分,就能彻底消灭塔利班,并将他们赶回藏身的山洞。”这一强硬表态被外界视为战略忍耐彻底耗尽的信号。
<
巴基斯坦方面强调,此次通牒并非外交辞令,而是对塔利班长期跨境袭击、庇护反政府武装等行为的终极警告。这场冲突的根源,远非简单的“反恐分歧”,而是历史误判、民族主义与地缘背叛交织而成的战略反噬。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的强硬言论背后,是长达三十年的战略误判。1994年阿富汗内战期间,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为构建“战略缓冲区”,开始扶持以普什图学生为主的塔利班武装。通过提供武器、资金和军事训练,巴方仅用两年便协助塔利班攻占喀布尔建立政权。
初期合作看似双赢:巴基斯坦获得对抗印度的“代理人”,塔利班则巩固了政权。2021年美军撤离后,三军情报局长甚至专程飞赴喀布尔,视察“盟友”的执政成果。然而,这种亲密关系在2007年出现致命裂痕——逃至巴基斯坦部落区的阿塔残兵与本地激进分子结合,催生出“巴基斯坦塔利班”(TTP)。

尽管阿富汗塔利班公开否认支持跨境袭击,但其默许巴塔在楠格哈尔、库纳尔等省建立训练营的行为,直接导致巴基斯坦境内恐怖袭击激增。据统计,2022年以来巴塔已发动上千次袭击,造成近千人伤亡,甚至将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列为袭击目标——2024年3月的自杀式爆炸导致5名中国工程师遇难。
更令巴基斯坦愤怒的是,阿富汗国防部长雅各布竟公开宣称“巴塔不是恐怖分子”。这种“认亲戚不认道理”的表态,彻底耗尽了巴方的战略耐心。

如果说战略误判是导火索,那么民族主义就是引爆冲突的炸药包,其核心矛盾集中在“杜兰线”这条殖民遗留的边界线上。1893年英国划定的这条边界,将普什图人分割为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夸省与阿富汗两部分,成为两国民族矛盾的根源。

塔利班的根基深植于普什图部落认同,其执政理念中“大普什图主义”色彩浓厚。阿塔掌权后拒绝承认杜兰线合法性,主张“普什图人应在伊斯兰秩序下统一”,这一口号在巴基斯坦境内引发强烈反响——该国拥有约两千万普什图人,占人口近十分之一。边境部落地区的分离主义倾向随阿塔宣传日益加剧。
在阿富汗境内,从部落长老到城市青年,从流亡政客到前政府官员,普遍支持阿塔的主张。这种超越宗教的民族共识,成为阿塔巩固政权的重要基础,却让巴基斯坦陷入领土安全焦虑。巴方担忧阿塔的民族统一诉求会刺激境内普什图人寻求独立,进而威胁国家统一。

这种民族情感的对立,使得谈判解决途径几乎失效。巴基斯坦坚持维护领土完整,阿塔则执着于民族统一梦想,双方核心诉求直接冲突。伊斯坦布尔和谈的破裂,本质上是杜兰线争议与民族认同矛盾的集中体现。
如果说前两大矛盾尚可“战略忍耐”,那么地缘背叛则彻底压垮了巴基斯坦的最后一根稻草。巴方当初扶持塔利班的初衷,是寻找对抗印度的“代理人”,但现实发展却完全背离预期。

2025年10月9日,阿富汗塔利班外长突访印度,宣布恢复全面外交关系并将印度驻喀布尔机构升格为大使馆。这一举动对巴基斯坦而言无异于“背后捅刀”——印巴两国因克什米尔问题长期敌对,三次印巴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巴方亲手扶持的政权与宿敌结盟,使其陷入“东西受敌”的战略困境。
更令巴基斯坦难以接受的是阿塔在反恐问题上的反复无常。伊斯坦布尔谈判期间,巴方仅要求阿塔约束巴塔跨境袭击,但阿塔先是声称“无力管控”,后又出尔反尔。2025年10月,巴塔发动袭击后,巴基斯坦空军空袭喀布尔、坎大哈目标,炸死阿塔情报局长并摧毁21个哨所。作为回应,阿塔派兵攻击巴边境哨所,造成数十人死亡——这是2021年阿塔掌权以来最严重的流血冲突。

至此,巴基斯坦的战略耐心彻底耗尽。国防部长“赶回山洞”的警告,既是军事威慑,更是被背叛后的情绪爆发。然而,巴方也清醒认识到“帝国坟场”的威力——苏联十年战争、美国二十年反恐均铩羽而归。尽管巴军拥有核武器与歼-10CE战机,但地面入侵可能陷入山地游击战泥潭,并引发国际孤立与境内普什图人反抗。

当前局势已陷入死结:历史误判、民族对立与地缘背叛相互交织,迫使巴基斯坦在“认怂”与“冒险”间艰难抉择。这场冲突的本质,是巴方为短期地缘利益埋下的战略雷区,如今终于反噬自身。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爆料: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谈崩了”

鲁中晨报——巴基斯坦防长严厉警告阿富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