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剧时插入广告尚可忍受,听歌时出现广告也能通过购买会员规避,这些场景下的广告虽令人不悦,但尚在可接受范围内。然而当乘坐地铁时,连刷乘车码都要被迫观看广告,这种体验就彻底突破了用户的容忍底线。

近日,一位广州地铁乘客在社交平台发出灵魂质问:'广州地铁穷疯了吗?'该网友描述,当他在闸机口匆忙打开手机准备刷码时,突然弹出的摇一摇广告直接打断操作流程。'每次翻转手机都会跳出广告,这让我怎么过闸?你们员工自己不用这个软件吗?能不能看看里面放了什么?不如改名叫广州广告算了!'
这种困扰并非广州地铁独有。北京地铁官方App'亿通行'同样存在类似问题,用户反馈在刷码进出站时,手机轻微晃动就会自动跳转至电商直播页面,有时甚至卡在广告界面无法返回。这种设计导致乘客在闸机口频繁受阻,既耽误自身时间,又影响后续乘客通行。

用户投诉集中指向三点:一是广告触发机制过于敏感,手机轻微晃动即跳转;二是关闭按钮隐蔽难找,部分广告需多次尝试才能退出;三是老年群体操作困难,常因误触陷入广告循环无法退出。有网友愤怒表示:'这根本就是流氓软件,强迫用户观看广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强制广告模式正在向更多App蔓延。当前大量应用内置摇一摇跳转功能,用户稍有不慎就会触发广告,部分软件甚至在后台持续监测设备动作。工信部近期收到的相关投诉呈上升趋势,老年用户群体成为主要受害者。

从商业逻辑看,地铁运营方通过广告创收无可厚非,但当广告投放严重损害用户体验时,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乘客选择地铁出行本为追求高效便捷,若因广告导致通勤效率下降,甚至产生负面情绪,最终受损的将是地铁的公共服务形象。
有观点认为地铁作为刚需交通工具不愁客源,但若放任广告泛滥导致口碑崩塌,这种优越感终将反噬。某交通专家指出:'公共服务设施的商业化必须坚守底线,不能将乘客变为广告受众,更不能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换取短期收益。'

当前这场广告风波,实质是公共服务与商业利益的价值博弈。地铁运营方需要重新审视广告策略,在保障运营收益的同时,必须为乘客保留最基本的通行尊严。毕竟,再便利的交通工具,若失去人心支持,终将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