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美联储突然宣布两项重大政策调整: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75%-4.00%区间,并决定于12月1日提前结束量化紧缩(QT)计划。这一组合拳犹如在全球金融市场投下深水炸弹,而触发政策转向的直接导火索,正是美国经济面临的双重困境——政府停摆危机与38万亿美元债务雪球。

自10月1日起,美国联邦政府陷入持续近一个月的停摆状态。约80万名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另有70万人需无薪工作。更危险的是,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的1400名雇员自10月20日起也加入无薪休假行列,导致核武器基地仅剩不足400人值守。国会预算办公室警告,若停摆持续,美国经济可能损失70亿至140亿美元。而覆盖4200万低收入群体的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已于10月31日断供,民众被迫排长队领取免费食品,社会稳定面临严峻考验。

美国国债规模在8月11日突破37万亿美元后,仅用两个月零十天便再增1万亿美元,达到38万亿美元历史峰值。彼得·G·彼得森基金会主席指出,当前债务增速是2000年以来的两倍。为应对债务危机,美联储自2022年6月启动QT计划,已通过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自然到期回收超2万亿美元流动性。但10月15日鲍威尔承认,市场流动性已趋紧张,回购利率攀升,银行系统开始预警。数据显示,10月初多家银行紧急动用联邦融资工具的规模已达新冠疫情期间水平,2019年缩表过快引发的流动性危机阴影再度浮现。
美联储政策转向为全球市场注入流动性,新兴市场成为最大受益者。9月至10月13日期间,高盛、摩根士丹利、贝莱德等254家外资机构对A股上市公司展开648次调研,调研热度创年内新高。资金流向方面,9月外资净流入中国股市达46亿美元,创2024年11月以来单月最高;2025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达101亿美元,扭转过去两年净减持态势。

外资青睐中国市场的核心逻辑在于中美经济基本面的对比。当前港股估值处于低位,A股估值合理,而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央行政策空间充足:10月20日LPR利率连续5个月保持1年期3%、5年期以上3.5%不变,但10月9日通过1.1万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效果显著。
当前金融格局呈现明显分化:美国深陷债务危机与政府停摆泥潭,被迫通过降息和停止缩表释放流动性;中国则凭借稳健的经济基本面和充足的政策空间,持续吸引全球资本流入。数据显示,全球资金流动天平正加速向中国倾斜。但市场分析人士提醒,外资流入具有选择性,并非所有资产都能受益。这场金融格局重构中,中国已占据先机,但后续发展仍需关注美国债务危机演变及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