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否为短剧用户,近期都很难避开《盛夏芬德拉》的讨论——这部作品创下平台最快30亿播放纪录,并突破传统短剧圈层,吸引大量非短剧受众追更。2024年以来,多部短剧播放量突破30亿次,但《盛夏芬德拉》的独特性在于其成功实现‘雅俗共赏’,既保留短剧核心受众的情感需求,又以美学创新吸引圈外观众。

《盛夏芬德拉》剧照
对于这部作品的爆红,评论多聚焦其创新:有人称其为‘短剧界的细糠’,甚至赋予导演‘短剧王家卫’的称号,认为其以高级美学质感重构了爱情故事。然而,‘新’仅是表象,其破圈核心仍在于‘旧’与‘俗’的底色——‘霸道总裁爱上我’的俗套框架,契合用户对熟悉感的情感需求;‘封建’伦理内核,则暗合短剧受众对传统秩序的认同。这种新旧融合,正是其成功关键。
短剧生态:‘旧’与‘俗’的必然性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市场规模近600亿元,独立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01分钟,追平即时通讯。短剧已成为主流娱乐形式,但其局限性源于生产机制与受众基础:低廉成本(多数投资低于30万元)、极短周期(十数天完成制作)、极致盈利导向,共同催生了‘三俗’内容——庸俗(审美扁平化)、低俗(挑战道德底线)、媚俗(迎合市场)。
以短剧平台红果为例,其热播榜充斥‘重生复仇’‘穿越逆袭’‘豪门恩怨’等主题,情节高度可预测:主角从受辱到扬眉,情感从被弃到被宠,行动逻辑与结局在开篇即已明确。这种叙事模式通过提供确定性快感,满足用户对现实秩序的想象,却也将复杂人性简化为批量复制的戏剧程式。
需求端:‘俗’剧的土壤
短剧核心用户集中于‘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县城及农村地区),其生活被工作与家庭填满,休闲时间零碎,更适合‘随手点开、随时放下’的轻量娱乐。面对家庭摩擦、经济压力等现实困扰,他们倾向于选择低门槛、强刺激的内容:看到庶女逆袭,仿佛困境迎刃而解;目睹‘恶婆婆’被怼,积压怨气得以抒发。这种‘三秒get爽点’的叙事,提供的是立竿见影的精神按摩。
长期文化消费习惯也塑造了这一审美取向。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下沉市场对影像美学、叙事深度的需求尚未建立,评判标准更直接指向‘好不好看、过不过瘾’。短剧中直白的爱恨情仇、清晰的善恶对立,远比含蓄表达更能调动集体观看兴趣。而算法则进一步固化这一偏好:用户选择引导算法,算法又反过来塑造审美,使‘俗’成为供需两端的必然。
《盛夏芬德拉》:‘旧’底子与‘新’外壳的平衡
上线4天播放量破10亿、8天破20亿,《盛夏芬德拉》的成功离不开对‘俗’的精准把握。其故事框架植根于‘豪门契约婚姻’的俗套母题:自由摄影师白清枚与集团总裁周晟安的联姻始于家族利益交换,情感主线遵循‘抵触-试探-心动-分离-追妻-圆满’的标准流程。这种高度可预测的叙事,确保了观众无需承担理解风险,即可获得情感满足。

周晟安与白清枚首次见面,均同意‘盲婚哑嫁’
在‘俗套’之下,作品亦暗含‘封建’内核:初次见面围绕长辈安排的婚姻谈‘约法三章’,放弃婚姻自主选择;圆房时强调‘第一次’,将贞操观奉为纯爱勋章;白清枚因退婚被罚跪祠堂,两人未对行为表示反抗,个人意志服从家族权威。这些情节符合下沉市场用户对传统伦理的认同——要有家族意识、要听家长的话。白清枚的个人创伤(母亲因婚姻悲剧自杀)也被转化为推动‘男主治愈女主’的工具,最终确认男性主导的婚姻秩序带来的安全感。

女主角跪祠堂,男主角拿着戒尺主动‘领罚’
然而,《盛夏芬德拉》的突破在于其‘新’的外壳。人物塑造上,周晟安是‘改良版’霸道总裁,其人格魅力建立在‘尊重’与‘情绪稳定’之上:注意到白清枚穿高跟鞋不适,便默默为她换上拖鞋;花费两个月学习煮汤面,用持续陪伴与真诚行动打开她的心结。白清枚则被赋予一定主体性,从主动提出‘谈恋爱’到相处中不断调侃试探,体现了情感探索的勇气。
叙事节奏上,作品摒弃密集冲突与快速反转,转而采用舒缓、注重情感积累的慢热模式,用‘情感浓度’取代‘情节密度’。大量篇幅描摹日常相处细节,还原真实情感的滋生逻辑,让观众跟随主人公体验心动过程。演员的投入表演亦功不可没。
美学质感方面,《盛夏芬德拉》被誉为‘短剧王家卫’。镜头语言运用光影‘诉说’情感:蓝色隧道场景中,幽蓝冷调光影笼罩车厢,情感暗涌于静谧中爆发;构图精心,如男女主角初遇时‘平起平坐’的画面布局,暗示关系平等;意象运用有巧思,贯穿全剧的‘芬德拉玫瑰’从含苞待放到完全盛放,对应情感历程;配乐恰到好处,如‘浴缸吻’时《玫瑰窃贼》的歌词与角色泛红的眼眶、激烈热吻同步。场景设计亦颇具格调,中式庭院的雅致书香与豪华公寓的生活气息相得益彰。

芬德拉玫瑰,从含苞待放到最终绽放
短剧‘精品化’的可能
短剧已成为时代艺术形式,适配现代人零散时间与稀缺注意力,通过低门槛生产与算法分发提升内容可及性。未来,其发展需聚焦‘精品化’:《盛夏芬德拉》证明,短剧的‘短’不必然与‘粗糙’划等号,竖屏形态亦非美学桎梏。通过整合光影、构图、道具、音乐与服化道,可构建富有感染力的影像世界。
然而,短剧的‘碎片化’特性决定了其难以承载复杂叙事(如历史正剧、年代史诗或艺术电影),但可立足媒介特性,定制轻量性故事,抢夺长剧市场份额。例如,部分模式化古装偶像剧、现代偶像剧冗长篇幅与单薄内容的矛盾,恰为精品短剧提供机会——在更短时间内提供同等甚至更高浓度的爽感、甜度与情绪价值,节省用户时间成本。
未来,具备美学追求、叙事巧思与类型创新的精品短剧,将承接并升级传统长剧的消遣性需求,优化影视行业内容结构,提升用户单位时间娱乐体验的价值回报。这是短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快时代、碎片化时代注意力稀缺的效率优化。
当短剧成为时代必然,我们需理解其存在合理性,保持批判清醒,怀揣建设耐心,推动其良性生长,共同探寻新的叙事可能。《盛夏芬德拉》的出现,至少让观众无需浪费时间看注水长剧,以更高效的方式获得同等情感满足。
当然,短剧亦可追问:能否让‘俗’成为‘通俗’?即扎根真实生活土壤,与更广泛人群产生朴素共鸣,而非算法与欲望的简单投喂。这或许是短剧走向成熟与尊严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