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界称为“屠龙”女将的郑丽文,在11月1日的国民党全代会上从朱立伦手中接过印信,正式成为新一任国民党主席。然而,她上任后的言行却让不少支持者感到意外。竞选期间,郑丽文曾以“我是中国人”“两岸同属一中”的立场赢得深蓝阵营的热烈响应,但就在第三批人事任命消息传出后,她接受日本《产经新闻》专访时明确表态:“反对以‘一国两制’作为两岸统一的方式。”这一言论迅速引发争议。
她为何在此时表态反对‘一国两制’?
郑丽文的表态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她曾是辩论会上痛批郝龙斌“和中”论调太软弱的“战斗蓝”代表,也曾高喊“让国民党从羊群变狮群”的口号。然而,如今她的言论却显得温和许多,甚至被质疑“变味”。

时间回到11月1日,台北成功高中的体育馆内人声鼎沸。朱立伦上台后连喊十次“感谢”,呼吁“我们只有一个国民党,我们只有团结一条路。”场面话虽动听,但现实却显得尴尬。
郑丽文接棒后发表了20分钟的激情演讲,承诺要将国民党从“羊群”变成“狮群”,建立新秩序,照顾弱势群体。这番话让台下的马英九激动不已,镜头捕捉到他眼圈通红,频频用纸巾擦泪。这一幕被解读为“感动”,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耳光。

国民党在立法机构的53位民代是党内最重要的“战力”,但新主席上任的“团结大会”上,竟有19位民代“缺席”,接近四成。地方诸侯的态度更显冷淡,国民党控制的4个重点市中,只有台北市长蒋万安到场,新北市长侯友宜、台中市长卢秀燕、桃园市长张善政均以“行程另有安排”为由缺席。即便是在非工作日的周六,他们也不愿给新主席捧场。

这说明郑丽文接手的国民党,根本不是一个整装待发的“狮群”,而是一个派系林立、互不服气的“烂摊子”。马英九的眼泪,或许一半是感动,另一半则是为郑丽文即将面对的困境感到“悲凉”。
郑丽文显然清楚眼前的局势。她要坐稳主席位子,第一件事不是实现政治抱负,而是“安抚”党内大佬和派系。于是,前两波人事任命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派系平衡。

她的“分糖”策略如下:

这份名单涵盖了王金平、马英九、连战、黄复兴、吴敦义、江启臣、侯友宜等所有主要派系。郑丽文用副主席和党务主管的位子“供”起了所有山头,试图换取党内暂时和平,以便推行命令。
即将公布的第三批人事任命中,新科民代牛煦庭将担任发言人,新北市议员江怡臻和台北市议员李柏毅也将加入发言人团队。牛煦庭年仅35岁,形象新颖,但决策核心仍是老派系、老面孔,所谓的“世代交替”更像是在“老汤”里撒了点新葱花。

郑丽文的处境很明确:她被派系绑架了。要坐稳位子,就必须依赖这些派系。而地方诸侯,尤其是侯友宜、卢秀燕等人,最担心的是“深蓝”和“统”的标签,因为这会吓跑中间选民。

竞选时,郑丽文可以火力全开,高喊“我是中国人”,痛斥“和中”论调,因为那时的她代表的是“反对派”的激情。但如今,她坐上了主席位子,代表的是整个国民党,包括那些不想“统”的本土派和不想“战”的中间派。
于是,她的言论发生了变化:

这套组合拳与她之前痛批的郝龙斌、罗智强,甚至侯友宜的“模糊论”并无本质区别。郑丽文从一个“深蓝战士”迅速“进化”成了一个“标准”的国民党政客。
她妄称反对“一国两制”,这个“妄”字不是说她以前支持,而是她选择在刚上任、接受日本媒体采访的敏感时刻如此清晰地切割,这是一种强烈的政治信号。
这个信号是发给谁看的?

两岸问题一直是国民党的“试金石”。郑丽文在竞选时民调遥遥领先,把郝龙斌甩开13个百分点,因为她的“战斗蓝”和“准统”立场成了深蓝选民唯一的希望。大家指望她当选后能开启两岸政治对话,把国民党的论述往“统”拉一拉。

结果呢?她为了选举说了深蓝想听的话,为了掌权又说了本土派想听的话。这就是国民党最大的困局:一边靠着“九二共识”去大陆争取交流与红利,另一边又不敢在岛内正视“九二共识”的A面(一个中国),只敢死死抱住B面(各自表述)。
他们想“和”,但又怕“统”。郑丽文的“变”,其实是“不变”,是国民党“维持现状”、“不统不独”、“偏安一隅”的百年老毛病一点没变。
她妄称反对“一国两制”,辜负了大陆在她当选时第一时间发去贺电的善意,也让无数希望两岸和平统一的同胞感到失望。董军防长前不久刚当着美方的面发出统一最强音:“两岸统一不可阻挡”。赖清德在岛内大搞“以武谋独”。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国民党本该有一条清晰的路线。

可惜,郑丽文用她上任后的第一份“答卷”——这份派系妥协的人事任命,和这番向中间“靠拢”的表态——告诉了我们:她没有能力改变国民党,她最终还是被国民党“改变”了。
她曾想把“羊群”变成“狮群”,但她上任第一天就发现,她自己被一群“老羊”围住了。她这个“狮王”,要想不被饿死,就得学着“咩咩”叫。
这,可能就是马英九那天流泪的真正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