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经典剧集《人民的名义》再次引发观众热议,尽管这部剧已播出8年,但其深刻的剧情和人物塑造依旧令人回味无穷。
剧中,高育良与吴惠芬的相处模式,初看之下令人羡慕不已。
书房之中,两人品茶论道,谈古论今。高育良,作为深谙权术的政法委书记;吴惠芬,则是洞悉人心的明史教授。
在外人眼中,他们无疑是灵魂伴侣的典范,势均力敌,心意相通。
然而,细观之下,却不难发现其中的异样与别扭。
他们之间缺乏夫妻间的亲密与随意,所谓的默契,也少了份温情,反而冷静得令人心寒。
高育良与吴惠芬曾是师生恋,梁璐也曾羡慕过吴惠芬,认为她与老高琴瑟和鸣,家庭幸福。
同为师生恋,梁璐却因未能给祁同伟生育而心生遗憾。
梁璐曾对吴惠芬说:“我和祁同伟要是能有个共同的孩子,或许也会像你们那样幸福。”
吴惠芬面对梁璐的羡慕,却欲言又止,只道:“你可千万别那么想。”
她的言外之意,梁璐并未领悟,但观众却心知肚明。
吴惠芬嫁给了自己崇拜的老师,高育良娶了自己欣赏的学生,他们自由恋爱结婚,爱情曾真实存在。
那么,究竟是从何时起,爱情悄然离去,只留下婚姻的空壳?
又是从何时起,他们从床榻之上的爱人,变成了书房里冷静分析局势的“盟友”?
深入剖析,他们的爱情消亡,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史从共同志趣,沦为权力工具
想当年,汉东大学校园里,明史是他们相知相爱的桥梁。两个灵魂因对历史的共同热爱而越走越近,心心相印。
然而,当高育良踏入官场,一切开始变质。
明史,这个曾见证他们爱情的信物,逐渐成为他包装“学者型官员”人设的工具。
更讽刺的是,它最终竟成了高育良与高小凤畸形关系的“定情信物”。
这对吴惠芬而言,内心无疑是崩溃且酸楚的。
她与他钻研一生的学问,竟成了他讨好另一个女人的手段;
他们曾经珍视的精神花园,被他轻易地向别的女人敞开。
那一刻,他们爱情最纯粹的根基,已出现第一道裂痕。

第二阶段:书房从情感空间,变为官场“指挥部”
剧中,高育良与吴惠芬相处最多的地方,永远是书房。
初看之下,觉得这两口子真是高雅,夫妻在书房交流思想,何等惬意。
但细品之下,却发现不对劲。这个家,卧室的温度似乎完全转移到了书房,而书房里谈论的内容,也彻底变了味。
他们的话题,不知不觉中从人生哲学、历史兴衰,变成了权术与算计:
“侯亮平不好对付。”
“沙瑞金下一步会怎么走?”
“李达康那边有什么动静?”
他们的对话中,“爱”、“关心”、“感受”等词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局势”、“资源”、“风险”等冰冷抽象的专业术语。
当伴侣间的对话只剩下具体事务和抽象名词,而不再有情感交流时,关系其实已亮起红灯。
对吴惠芬而言,当她最私密的家变成官场“指挥部”,当她从妻子降格为幕僚,爱情早已被悄悄驱逐出境。

第三阶段:“离婚不离家”协议的达成
若说前两个阶段只是爱情之花的悄然萎靡,那么“离婚不离家”这个决定,则是将爱情之花连根拔除。
想想都觉得荒诞,他们悄悄离了婚,却还要住在同一屋檐下,继续在所有人面前扮演恩爱夫妻。
这个私下协议意味着什么?
“离婚”是法律上的死亡宣告,而“不离家”则是为这具尸体进行的精致“防腐处理”。
他们联手清理了爱情最后一点残骸,然后在空出的位置上,种上了鲜艳的假花,树起了“盟友”的牌匾。
从此,他们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是共享一个秘密的“密友”,却唯独不再是爱人。
他们用最理性的方式,为爱情举行了最安静的葬礼。
没有墓碑,却有一座名为“权力”的丰碑,立在了爱情的坟头之上。

第四阶段:爱情死亡的明证,那些骗不了人的瞬间
一具尸体即使被保存得再好,也会露出破绽,他们的关系亦是如此。
看看他们的身体语言吧,人前人后都没有任何一次亲密的接触,牵手、拥抱,甚至连一个温暖的眼神都没有。
只有永远隔着茶几的、冷静到可怕的对话。
再看看他们的情感状态,高育良的烦恼可以向吴惠芬敞开,但他的脆弱和依赖却完全封闭。
吴惠芬的痛苦只能独自吞咽,生生把自己憋出了抑郁症。
回过头来看吴惠芬的爱情,到底是怎么死的?
是死在权力的侵蚀里,死在利益的算计中,死在用“理性”代替“感受”的自我欺骗里。
它不是猝死,而是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谋杀”,他们两个人,都是这场“谋杀”的操作者。
爱情可能不会永远炽热,但它不应该变得冰冷而功利。
更不应从灵魂伴侣的桃花源,一步步走向利益同盟的谈判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