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职场中,新人往往面临残酷的生存法则:他们承担最多工作,却最容易被忽视。《繁花》剧组古二的录音事件,正是将这种行业潜规则暴露在聚光灯下的典型案例。

'新人就该吃亏'、'机会比钱重要'——这类逻辑不仅存在于影视圈,法律、广告等行业同样普遍。新人承担最繁重的任务,熬最深的夜,但署名权、功劳和资源往往被资深从业者垄断。这种不对等现象的背后,是人脉、平台和话语权的天然优势。
当资源分配失衡达到临界点,反抗便成为必然选择。古二事件正是这种职场矛盾的集中爆发。

古二声称深度参与《繁花》剧本创作,却未获得编剧署名。他提供的两类关键证据引发行业关注:
录音内容显示:
这些录音证明古二实际承担着'结构型编剧'的核心工作,而非简单的辅助角色。

古二公布的邮件显示,他向王家卫提交了完整故事框架,后者回复'细节让秦雯调'。从法律角度看,这间接承认了框架的原创性。但仅凭这些证据,维权仍面临重重困难。
法院审理著作权纠纷时,更看重三类证据:
目前古二尚未提供与剧组的正式合同,这或与其新人身份有关——既可能因羞于谈条件而放弃签署,也可能受行业口头约定惯例所限,最终仅获得每月数千元的酬劳。

反观美国好莱坞,WGA(美国编剧工会)构建了完善的保护体系:
该制度下,新人无需仰仗资深者脸色,也不需通过录音自证。一旦发生争议,工会将直接介入谈判仲裁,确保署名与贡献不被侵吞。

古二事件折射出的,是整个行业对新人权益保护的缺失。当主创级工作只能换来跑腿级报酬,当口头约定取代法律合同,维权之路注定艰难。或许只有建立类似WGA的强制保障机制,才能让更多'古二们'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