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结束釜山会晤后,于一场长篇采访中主动提及中美关系,并亲口承认中国送来的反制清单让他‘有些失去理智’。这一表述引发广泛关注,既暴露了美方在关税战初期的非理性决策,也折射出当前中美博弈的复杂态势。

在采访中,特朗普将中美此前的激烈交锋归因于双方‘行为有些失控’。尽管他作为关税战的发起者并无资格评判中国,但这一表述仍被解读为对美方决策失误的隐晦承认。分析指出,特朗普的‘非理性’特征在关税战初期尤为明显——中国反制清单送达后,美方迅速升级关税措施,决策过程缺乏系统性规划,更像是‘赌气式’的应激反应。
事实上,特朗普后续的行动也印证了这一点。他承认对华加征的高额关税‘难以持续’,最终选择与中方重启谈判。这种前后矛盾的政策,既暴露了美方战略的短视性,也反映出中国反制措施的有效压力。

特朗普此次‘反思’言论的时机颇具深意。中美会晤结束后,他多次强调双方达成‘非常好的协议’,并表现出对关系改善的满意。这种表态一方面是为维护个人政治形象——作为关税战的直接推动者,他需要展现‘赢家’姿态;另一方面也是向国内舆论交差,缓解对华政策反复引发的争议。
然而,特朗普并未完全放弃‘甩锅’逻辑。他声称中美‘均存在失控行为’,试图将责任部分转嫁给中方。这种解释在美国国内仍有一定市场,尤其是支持其强硬路线的群体。但明眼人可以看出,关税战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美方手中,中方的反制纯属被迫应对。

尽管中美在吉隆坡会谈中达成部分关税妥协(如美方取消‘芬太尼关税’、暂停‘对等关税’一年),但特朗普随即强调‘最大问题仍是关税’,暗示未来可能重启争端。这种表态与美方落实承诺的缓慢进度形成呼应,凸显中美在关税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在稀土、芯片等领域已布局新动作。他宣称启动‘紧急计划’推动美国稀土自给,并限制先进芯片对华出口,甚至试图阻断其他国家获取相关技术。这些举措表明,美方正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和资源垄断巩固对华优势,中美博弈将向更复杂的领域延伸。

面对美方的反复无常,中方始终保持清醒。此前中方已明确表态,将‘听其言,观其行’,评估美方政策是否有利于中美关系稳定。当前的事实证明,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策略仍以利益优先为导向,所谓‘反思’更多是战术调整而非战略转变。
在稀土、芯片等关键领域,中方需做好长期博弈准备。尽管特朗普此次口风软化,但美方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未变。未来,中美在科技、资源、市场等层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中国的反制能力与战略定力,仍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核心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