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这位在国际影坛上独树一帜的导演,其创作风格与贾樟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票房表现平平,却屡获国际大奖。然而,两者在演员选择上却大相径庭。贾樟柯倾向于启用亲朋好友,如妻子赵涛长期担任女主角,而王家卫则偏爱大明星阵容,从《阿飞正传》到《东邪西毒》,几乎汇聚了港圈最顶尖的演员,但即便如此,票房成绩依旧不尽如人意,这不禁让人感叹王家卫的“独特天赋”。
在香港电影界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环境中,王家卫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的拍摄周期长得出奇,少则三五年,多则十数年。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做法,不仅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更让他在急功近利的香港电影圈中开辟出了一条独特的“王家卫模式”——不卷票房,卷奖项。
王家卫在电影题材的选择上,同样展现出其“逐名”的倾向。以《东邪西毒》为例,该片虽然借用了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名称,但故事情节与原著几乎毫无关联。同样,近期备受争议的《繁花》也是如此,除了沿用金宇澄原著中的部分人名,如“阿宝”、“汪小姐”外,剧情与原著《繁花》大相径庭。王家卫看重的,并非这些名著的内容,而是它们所带来的名气效应,这种“借势”的逻辑,与他在演员选择上的策略如出一辙。
这种“逐名”的逻辑,在王家卫的创作生涯中屡见不鲜。然而,这种策略也并非没有争议。以《繁花》为例,该片编剧古二因罹患渐冻症,为王家卫倾注心血数年,最终却未能获得编剧署名,愤而将王家卫等人的“私密谈话”曝光,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这场风波的背后,正是对“名头”的争夺与较量。

名利,名利,名既有之,利必跟随。在王家卫的创作世界里,“名”无疑是一张重要的底牌。从小跟班到国际大导演,王家卫的每一步都紧扣“逐名”的生存法则。然而,这种逐名而居的策略,也让他在某些时候显得颇为“精明”,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古二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妄想用真做实干的“苦劳”和几年如一日的“卑躬屈膝”来换取一个“王家卫编剧”的名号,却最终未能如愿。
这个世界游戏规则往往很残酷。在电影圈这个名利场中,要想混得风生水起,就必须做到最狠最辣,占据最高的位置。然而,名气终究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它虽然能带来一时的荣耀与利益,但终究无法长久。古二为了虚幻的名气,把自己搞成渐冻症,乃至要面对英年早逝的结局,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挑战的世界里,我们或许应该学会放下对名气的执着追求,转而关注内心的真实需求与感受。正如叔本华所言:“欲望的湮灭,才是救赎之道。”当我们不再被名利所困扰时,或许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与内心的平静。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即将火力全开的宝藏公众号——幂大图书馆。这里汇聚了关于非理性的、怪力乱神的一切内容,从旷世奇书到硬核野史,从小众电影到反乌托邦、赛博科幻、克苏鲁、利维坦、二次元……你所想象的一切,这里都有。不妨关注一下,或许能发现更多惊喜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