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去雄计划”这一话题在网络与私下场合频繁引发讨论。所谓“去雄”,即通过文化输出与娱乐产业塑造,弱化男性传统阳刚形象,转向阴柔、中性甚至女性化风格。这一现象在亚洲多国均有体现,但中国的应对方式与结果却截然不同。
日本是亚洲最早出现男性形象“娘化”趋势的国家之一。二战后,美国文化强势输入,传统日本男性形象逐渐被淡化。杰尼斯事务所等娱乐公司长期力推阴柔系偶像,组建多个男子团体,风格转变后,年轻一代对硬朗男性形象的认知逐渐模糊。木村拓哉1995年代言口红并引发销售狂潮,更成为日本男性形象“阴柔化”的标志性事件。
韩国紧随其后,九十年代起效仿日本建立练习生制度,偶像男团批量涌现。化妆、整容与中性造型成为主流,2016年练习生人数据称超百万。娱乐公司将男性形象作为商品包装,市场偏好决定推广方向,一度导致韩国年轻男性不化妆出门成为罕见现象。
泰国则另辟蹊径,美国文化影响下,跨性别群体被产业化开发,人妖表演成为旅游核心项目。游客若未观看人妖秀,常被认为“白来泰国”,这种文化进一步模糊了性别界限。
中国的情况与日韩泰形成鲜明对比。2018年前后,偶像养成节目如《偶像练习生》兴起,男团造型直接照搬日韩模式。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模仿节目中的男性形象,学习化妆、佩戴美瞳,网络争议随之爆发。
2021年,短视频平台上一名男子以“吃桃桃好凉凉”的嗲声嗲气方式吃黄桃罐头,引发全网反感并迅速登上热搜。舆论风向彻底转变,广电总局随即发布文件,禁止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坚决抵制饭圈文化。媒体也跟进批评畸形审美,《人民日报》直接发问:“少年娘则国娘?”
家长与社会反应迅速,学校加强体育课管理,舆论整体向阳刚审美倾斜。淘宝数据显示,男性彩妆销量跌出前15名,而健身器材销量连续五年增长。教育部调研显示,00后男生最崇拜的偶像已变为航天员、军人与消防员。
中国能扭转这一趋势,与文化传统与政策引导密不可分。老一辈推崇硬汉形象,影视作品如《亮剑》《战狼》持续输出主流价值观。政策层面,2018年起批评畸形审美,2021年直接叫停偶像养成综艺,社会舆论形成共识,“少年娘则国娘”成为普遍认知。如今,男生体测合格率较五年前提升十五个百分点。
反观日韩泰,问题逐渐显现。日本出现“平成废宅”现象,福岛核事故时部分年轻人拒绝救灾;韩国男性服役恐惧症严重,不少人通过自伤逃避兵役;泰国人妖经济虽带来旅游收入,却导致民族身份认同混乱。
文化竞争本质上是国家间的软实力较量。有学者指出,削弱一个民族的男性战斗力,是外来势力常用的手段。美国电影中硬汉、超人形象从未缺席,但其向东亚输出的却是另一套文化产品,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当前,中国通过封杀韩流、力推主旋律作品如《流浪地球》《长津湖》,将中国式英雄形象推向国际。文化自信正逐渐成为新的竞争力,为民族精神注入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