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国国防部严正声明:坚决阻止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时间:2025-09-22 10:22:01 来源:一个有灵魂的作者 作者:一个有灵魂的作者

80年前,中国人民以3500万同胞的牺牲换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已深深镌刻在民族记忆之中。80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国防部发出'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的强硬警告时,我们不得不深思: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下,为何这句饱含血泪的警示会再次回响?

日本2026财年军费申请额突破8.8万亿日元,远程导弹射程延伸至1000公里,这些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历史记忆与现实军备的激烈碰撞,又将把东亚地区引向何方?



一、军费飙升与导弹扩张:东亚安全格局面临重塑

8.8454万亿日元(约合4200亿人民币)的军费数字触目惊心,这已是日本连续第12年增加军费开支,相当于每个日本人每年需为国防贡献6.8万日元(约3300元人民币)。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笔巨额资金并未用于传统防御,而是明确投向'防区外反击能力'建设:升级版12式陆基反舰导弹射程从200公里猛增至1000公里,计划于2026年3月部署在九州地区;北海道导弹实射训练打破'只练不射'的惯例,标志着日本军事行动的'制度性松绑'。

将这些军事动向标注在地图上,一个清晰的'火力网'逐渐浮现:从九州到琉球,再到台湾海峡和东海水域,日本的导弹覆盖范围已直逼中国沿海城市。这意味着,中国海军舰艇在东海的正常巡航,可能从面对'防御性'短程武器,转变为直面1000公里射程的导弹威胁。这种'攻防转换',如同邻居突然拆除篱笆,换上带刺铁丝网,并在你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怎能不令人警惕?



当各国纷纷将'盾牌'换为'长矛',误判风险随之陡增。例如,一架侦察机在东海上空飞行,过去可能仅被视为'例行侦察',如今却可能被解读为'导弹发射前兆'。

二、靖国神社参拜与扩军野心:历史记忆为何屡遭刺痛

今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纪念日之际,靖国神社再次成为焦点:内阁成员、国会议员组团参拜,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牌位前香火缭绕。这一场景,在中国网民眼中无异于'刽子手的后代在给祖宗扫墓',韩国外交部也对此表示失望和遗憾。

靖国神社参拜为何总能'引爆'舆论?因其并非简单的'纪念'行为,而是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靖国神社内,东条英机等战犯被尊为'英灵',二战被歪曲为'解放亚洲的战争'。这种历史叙事,与中国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的30万遇难者名单、韩国'慰安妇'纪念馆内的血泪证词形成尖锐对立。当日本政客在8月15日走进靖国神社,中国社会看到的不是'个人信仰',而是'军国主义幽灵的复活信号'。毕竟,80年前,正是这些战犯的前辈,用刺刀和炮火给亚洲带来了深重灾难。



更令周边国家不安的是,历史争议正与现实政策形成'共振':一边参拜靖国神社,一边加速扩军;一边声称'重视历史教训',一边将'反击能力'写入安保文件。这种'言行不一',如同一个人嘴上说'我很和平',手里却在磨一把1000公里长的刀。中国国防部的警告'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正是对这种'危险信号'的直接回应——我们不是要'清算历史',而是怕历史悲剧在现实中'彩排'。

三、从'专守防卫'到'主动反击':日本'宪制突破'背后的野心

1947年,日本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放弃战争,不保持战力,不承认交战权',这是二战后国际社会给日本套上的'和平枷锁'。然而,这把'枷锁'正在被一点点解开:2015年,新安保法解禁集体自卫权,日本军队可以'为盟友而战';2022年,'三份安保文件'将'反击能力'合法化,意味着日本可以'先发制人';2023年,中期防务规划砸巨资,宣称要在几年内建成'远程打击+无人作战'体系。



从法律到战略,从预算到装备,日本的军事政策已完成'三级跳':过去是'别人打我,我才能还手',现在是'我觉得你要打我,我就先打你'。更关键的是,这一切都在美国的'默许'甚至'支持'下进行。美日同盟的'第一岛链'战术分工中,九州的导弹基地成为'遏制中国'的'前哨站',日本的军舰、战机可直接与美军共享数据,形成'一体化作战体系'。

这种'宪制突破+同盟绑定'的组合,让周边国家不得不警惕:当日本的导弹可以打到上海、美军的航母游弋在台海,就像邻居不仅自己买了枪,还和村口的'恶霸'结盟,说要'保护小区安全'——谁能保证这把枪不会走火?



四、破局之道:如何让'历史警钟'不变成'战争号角'

面对军费、导弹和历史争议的'三重压力',东亚安全难道只能走向'对抗'?其实,破局的关键在于将'必要威慑'与'风险降噪'相结合,如同开车时既要踩油门,也要会踩刹车。

第一,让'危机门槛'变得'可计算'。 日本部署导弹、中国加强反导,最怕的是'你猜我猜'的误判。不如坐下来制定'规则':比如,导弹试射前必须提前通报路线和时间,侦察机飞行时要开应答机,军舰相遇时保持安全距离。就像马路上的红绿灯和斑马线,规则越清楚,撞车的概率就越低。

第二,让'历史争议'走出'工具化'陷阱。 日本政客应少去靖国神社'作秀',多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看;中国在纪念抗战胜利时,除了缅怀先烈,也可以推动和日本民间的历史对话——比如让两国学生一起整理二战老兵的口述史。历史不是'用来吵架的武器',而应该是'防止犯错的镜子'。

第三,用'小多边协议'织一张'安全网'。 东亚国家可以先从'小处着手':比如,中韩日三国签订'海上意外相遇规则',避免军舰擦枪走火;建立'导弹试射通报机制',让远程武器不再是'突然袭击的工具'。就像邻里之间先约定'晚上10点后不装修',小矛盾解决了,大冲突就难发生。



结语:80年了,我们怕的不是'日本变强',而是'忘记教训'

中国国防部的警告,并非要与日本'撕破脸',而是要提醒所有人:80年前的战争悲剧,根源在于'军国主义的野心+国际社会的纵容'。如今,日本军费创新高、导弹射程变长,本身并不可怕——发展军事、维护安全,天经地义。可怕的是,当军费增长与历史修正主义'结伴而行',当'反击能力'与同盟扩张'相互加持',东亚可能会重蹈'以实力求安全'的覆辙。

80年前,中国人民用鲜血告诉世界:和平不是'求来的',而是'守来的'。今天,我们'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不是要'复仇',而是要守护——守护3500万同胞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守护'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不再重演,守护东亚这片土地不再被战争的阴云笼罩。

历史的警钟,永远不该变成战争的号角。这,或许就是80周年纪念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