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上海导演金莹用《菜肉馄饨》解码代际温情:市井烟火中的城市记忆

时间:2025-11-18 05:33:54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

11月15日,一部充满上海味道的电影《菜肉馄饨》正式登陆全国院线。这部以沪语为载体、聚焦上海家庭关系的作品,在长三角地区引发观影热潮:上海点映期间以2%的排片量撬动20%票房,银发观众在影院重温记忆中的烟火气,年轻群体则通过镜头读懂上海人的生活哲学。

导演金莹工作照

市井烟火中的城市记忆

影片的创作灵感源于导演金莹的纪录片拍摄经历。这位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深耕20年的80后导演,将镜头对准弄堂里的家长里短:退休工程师老汪为儿子相亲的主线中,藏着上海长辈特有的含蓄表达——想孩子时说"回来吃碗馄饨",催婚时默默去相亲角物色对象。人民公园相亲角的生态更成为观察上海人际关系的绝佳窗口:表面是子女婚恋市场,实则成为老年人的情感社交场。

金莹在采访中透露:"有位阿姨在相亲角坚持十年,这里提供的情绪价值远超相亲本身。"这种观察直接转化为电影情节——老年人在为子女奔波的过程中,意外萌发新感情。周野芒饰演的老汪与潘虹饰演的素娟,在家长里短中展现上海人特有的分寸感:既保持距离又彼此扶持,恰似弄堂里飘散的馄饨香气,温暖而不浓烈。

人民公园相亲角场景

方言叙事中的文化密码

影片对上海文化的呈现堪称细致入微:蜂花檀香皂的包装纸、蒙德里安风格的老式玻璃杯、高医生拍打小汪时的"拎拎清"动作,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细节构建起真实的城市记忆。金莹特别强调"接翎子"的沟通智慧——美琴道别时说"两个人吃饭也蛮好",老汪立刻领会其中暗示,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上海人际关系的精髓。

在沪语台词处理上,创作团队采用普通话剧本配合演员二次创作的方式。周野芒等上海籍演员将文字转化为地道方言,潘虹饰演的素娟在告别戏中的台词处理,既保留文学性又充满生活气息。金莹坦言:"肺炎治疗期间每天写1000字,最终形成的文字风格既受本地作家启发,也来自多年纪录片拍摄的积累。"

电影中老年相亲场景

代际和解的情感载体

选择菜肉馄饨作为核心意象,源于金莹对80后集体记忆的挖掘:"现在年轻人吃预制馄饨,但父母总会亲手包制,这种差异背后是情感传递方式的变迁。"影片中老汪厨房坏掉的灯泡、消失的檀香皂等细节,暗示着父子间默默的关怀,恰似馄饨馅料里藏着的不言说的爱。

从纪录片到虚构创作的转型,源于金莹对城市叙事的深层思考:"纪录片讲究绝对真实,但虚构作品可以加入想象与解读。"这种创作理念在影片结尾达到高潮——受山田洋次《你好,妈妈》启发,最终版结局摒弃小说原有的悲悯色调,改为充满希望的温暖告别,实现"泪中带笑"的情感平衡。

周野芒饰演老汪剧照

城市韧性中的精神图谱

面对将影片与《爱情神话》对比的期待,金莹坦言创作早于后者问世。这部最初设想为低成本艺术片的作品,因精准捕捉到上海人的精神特质而获得市场认可。影片中高医生与老汪的互动,展现着上海人特有的处世哲学:既保持边界感又充满人文关怀,这种韧性恰如城市天际线下的弄堂烟火,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金莹看来,上海文化的精髓不在摩天大楼,而在市井生活的细节里:"当高医生重重拍打小汪时,这个超越医患关系的动作,正是上海人'发乎情止乎礼'的生动写照。"这种分寸感贯穿全片,最终化作片尾普通人包馄饨的众生相——每只馄饨都包裹着独特的人生故事,共同拼凑出城市的温暖记忆。

片尾普通人包馄饨场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