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ichard Brody
译者:易二三
校对:Issac
来源:The New Yorker
(2021年3月5日)
在电影艺术的多元表达中,非职业演员与职业明星的选角策略始终是导演探索的核心命题。这种选择不仅关乎表演方式的差异,更蕴含着对电影本质的深刻思考。从罗伯特·布列松的极简主义到罗西里尼的新现实主义,非专业演员的介入往往能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流放者》剧照
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维度呈现出惊人的多样性:他们可以是《面孔》中琳恩·卡林式的惊艳新人,或是《流放者》里集体构建的纪实群像,更可能成为布列松电影中那张等待书写的空白画布。这种多样性在职业演员体系中同样存在,但当两者同台竞技时,产生的化学反应往往能突破传统叙事框架。
赵婷《无依之地》的成功印证了这种组合的当代价值。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与真实游牧者的互动,创造出职业演员难以企及的真实质感。这种创作模式在电影史上早有先例——罗西里尼1950年的《火山边缘之恋》中,英格丽·褒曼与斯特隆波岛居民的银幕共舞,至今仍是电影选角的经典范本。

《火山边缘之恋》中的真实居民
罗西里尼的新现实主义革命始于1945年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部战争题材作品大胆启用新星安娜·马尼亚尼、喜剧演员阿尔多·法布里齐与非专业演员的混搭阵容。战争时期的拍摄风险与戏剧的即时性,将全体演员推向情感爆发的临界点,这种创作模式在后续的《战火》《德意志零年》中持续发酵。
当褒曼主动寻求与罗西里尼合作时,导演将这种选角哲学推向新高度。《火山边缘之恋》中,职业明星与真实渔夫马里奥·维塔莱的对手戏充满张力。褒曼饰演的立陶宛难民卡琳,与斯特隆波岛居民的文化冲突,在镜头前呈现出惊人的戏剧深度。非专业演员的笨拙与明星的优雅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本身成为叙事的核心动力。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拍摄现场
影片中,斯特隆波岛居民的生存状态通过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得到真实呈现。他们划船时的劳动号子、火山爆发前的集体恐慌,这些未经雕琢的瞬间与褒曼的戏剧化表演形成奇妙平衡。罗西里尼没有掩饰这种创作手法,反而将其作为影片的叙事基石,构建出宏大的社会精神图景。
这种选角策略在当代电影中持续产生影响。当麦克多蒙德饰演的弗恩与真实游牧者分享篝火时,当褒曼饰演的卡琳目睹渔民的危险劳作时,电影突破了传统叙事的边界,让观众看到:表演艺术的真谛不在于技巧的完美,而在于对人性真实的捕捉与呈现。这种探索,正是电影艺术永恒的魅力所在。

《火山边缘之恋》中的火山爆发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