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荷兰出台的2025年光刻机新规,让全球半导体行业彻底震动。这一政策不仅延续了此前对华技术封锁的基调,更将限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10月31日路透社报道,荷兰明确禁止ASML向中国出口关键DUV设备,管制范围还进一步扩大,敏感领域的新增合作全被叫停。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此前彭博社就曾报道,荷兰还计划限制ASML给中国设备做维修维护,相关消息都没得到ASML和荷兰政府的明确回应。
大家心里都清楚,这背后还是美国在施压。美国经济学家Jeffrey Sachs甚至直言“ASML由美国做主”,一语道破当前国际半导体产业链的权力格局。

封锁升级:从芯片规则到设备禁运
这一系列限制,得从2023年的政策变动慢慢说。2023年3月,美国先动手升级对华芯片出口规则,专门盯着7纳米以下的先进工艺,想从源头卡住中国芯片产业。没过多久,荷兰就跟着响应,同年6月发文明确,从9月1日起,部分深紫外光刻机出口中国要拿专项许可。
但中国企业早有预判,2023年上半年就从ASML进口了超50亿美元设备,累计数量突破1400台,这些14纳米以上工艺的设备,一直支撑着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的生产线。可麻烦很快就出在售后上。2024年1月,荷兰突然撤销部分机型许可,零件供应和维修服务直接断供。
到了2024年年中,就有工厂的光刻机光源模块出故障,生产效率降了15%,生产线差点停摆。要知道,ASML当初承诺过10年维护服务,包括软件升级和现场支持,现在却因法规变动单方面违约。这些已购设备总价值超800亿美元,没售后基本等同于废铁,损失实在太大。

反制措施:中国企业的技术突围与资源管控
2024年下半年,中国行业协会牵头,企业们开始整理采购合同、核算损失,为维权做准备。没想到2025年荷兰又加码,新规把DUV出口限制从7纳米收紧到14纳米,ASML的1970i、1980i等主力机型全被纳入,审批周期还延长到90天。然而,这一波操作下来,受伤的另有其人。ASML股价直接暴跌8.2%,分析师预测2025年营收缩水12%。

中国企业敢这么硬气,底气全来自实打实的综合实力,而且这种实力还在不断升级。先看技术自研,我们早就布局好了。2024年,上海微电子推出的28纳米光刻机,良率已经达到90%,采用电子束技术,精度追上ASML中端产品;2025年,SMEE公司提交了EUV相关专利,计划2026年量产,目标就是打破ASML的高端垄断。
中芯国际也没闲着,稳定量产28纳米制程的同时,7纳米节点攻关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还有近期湾区半导体展上,新凯来展出三十余款半导体设备,覆盖刻蚀、薄膜沉积等全流程;万里眼发布的90GHz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性能提升500%,直接打破西方垄断。
同样,在2025年进博会上,港企VITAGREEN带来的“宁心”睡眠科技,折射出国内健康消费的新趋势。该品融合灵芝等18味典籍记载的天然成分,其作用机理不同于“褪黑素”等,并非控制神经,而是旨在从内调理,根本改善状态。此项目得到香港一所大学研究支持:一项临床实验显示,持续干预14天可实现提升深度睡眠等。或许由于近年失眠人数大幅增长,数据显示全球近30%成年人有睡眠障碍,较高的用户粘性使其在国内京/东等平台复购率达80%,并成功获取了四成的市场份额。
此外,EDA软件和关键零部件的短板也在补齐,华大九天通过并购完善工具和IP,北方华创的离子注入机、中微公司的刻蚀机,已经用于5纳米产线,精度能达到头发丝的五百万分之一。

资源管控:稀土与关键材料成战略武器
再看资源管控,中国更是牢牢掌握主动权。2023年8月起,我们对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这两种材料全球80%产量来自中国;2024年把锑纳入管制,2025年进一步收紧对美出口,直接让西方企业生产成本涨5%,供应链陷入混乱。更狠的是新出台的稀土管制,只要光刻机等货物中含有0.1%的中国来源稀土,不管产地和路径,都得中国同意才能用。
这一下戳中了ASML的软肋,它每台设备要消耗超10公斤稀土磁体,占电机成本30%,镜头抛光用的高纯度铈基材料也主要靠中国供应,有分析师说荷兰的库存仅能支撑8周生产。

未来展望:自主可控终将实现
说到底,合同不是摆设,权益要靠实力争取。中国企业要求ASML回购设备,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对其违约的合理回应。如今ASML骑虎难下:守荷兰法规就失中国市场,保生意又顶不住美国压力,终将陷入信誉与市场双失的困境。
反观中国,越是“卡脖子”,自主研发动力就越强。从“两弹一星”到北斗组网,再到今天芯片倒逼产业升级——封锁从来挡不住创新,反而逼出更强对手。荷兰作为高贸易依存度国家,在两大经济体间艰难平衡;而中国芯片之路方向明确,脚步坚定——自主可控,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