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一部充满上海味道的电影《菜肉馄饨》正式登陆院线。这部以沪语为载体的作品,不仅汇聚了上海观众熟悉的面孔,更以长三角地区为首发阵地,在上海单城点映期间便以2%的排片量撬动20%的票房,在银发群体中引发口碑裂变。中老年观众在光影中重拾记忆碎片,年轻一代则透过镜头读懂上海人特有的“体面”与“实在”。

这部现象级作品的背后,站着一位深耕纪录片领域20年的80后上海姑娘金莹。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资深纪录片导演,她将镜头长期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图景。处女作小说《菜肉馄饨》发表于《上海文学》后,她以导演身份将文字转化为影像,用一碗承载着家庭记忆的馄饨,串联起老上海的市井温情、代际隔阂与城市变迁。
在退休工程师老汪为儿子张罗相亲的主线中,金莹植入对上海家庭关系的深刻洞察:含蓄的长辈用“回来吃碗馄饨”表达思念,在相亲角默默为子女物色对象时暗藏期待。那些在家长里短中保持距离感的尊重,以及危难时刻显露的邻里温情,恰是老上海弄堂文化的真实写照。

影片中人民公园相亲角的鲜活呈现,源自金莹团队持续十年的纪录片观察。这个自2010年左右形成的特殊场域,表面是青年婚恋市场,实则成为中老年情感寄托的港湾。“有些老人在这里驻守十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为子女牵线,更是获取情绪价值。”这种洞察催生出“老人为子女相亲却萌生新感情”的副线叙事,展现上海老年人蓬勃的情感需求。
拍摄现场的意外发现更印证了这种观察:张芝华饰演的阿华带着自制菜肴向老金示好,用“你推荐的股票涨了”暗喻情感可能。这种直白热烈的追求方式,在金莹的纪录片素材中屡见不鲜,“有些阿姨的表达方式让我们年轻导演都震惊,她们对爱情的勇敢程度远超年轻人。”

影片的“上海感”不仅体现在沪语对白,更渗透在生活细节中:蜂花檀香皂的香气、蒙德里安风格玻璃杯的倒影、老汪厨房突然熄灭的灯泡被儿子默默更换……这些充满隐喻的符号,构建起独特的城市记忆坐标系。金莹特别设计“接翎子”的对话艺术——美琴道别时说“两人吃饭也蛮好”,老汪立刻领会其中催婚暗示,这种含蓄的沟通方式堪称上海人际关系的密码。
在剧本创作阶段,金莹坚持用普通话撰写却保留沪语语感,演员们现场进行的二次创作更赋予台词生命。周野芒透露,金莹的文字自带上海特有的“举重若轻”气质,这种风格既源于本土文学滋养,也得益于导演拍摄纪录片时积累的平民视角。

从小说到电影的蜕变过程中,金莹进行了11稿剧本打磨。相较于小说开放式结局,电影增设的第三幕让老汪完成情感突围,这种调整源于对观众情感需求的考量。202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观看山田洋次《你好,妈妈》的经历,促使她重新思考老年叙事的可能性:“真正的治愈不是回避伤痛,而是让人物在经历中获得解脱。”
影片结尾处普通人包制馄饨的蒙太奇,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情感仪式。金莹解释选择馄饨作为载体的深意:“这种普通食物承载着父母之爱,每家独特的配方象征着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生活智慧。当80后从父母手中接过包馄饨的接力棒,代际和解就在烟火气中自然发生。”

面对将《菜肉馄饨》与《爱情神话》对比的期待,金莹坦言创作早于后者:“我们最初设想是低成本艺术片,是《爱情神话》的成功让市场看到上海题材的商业潜力。”不同于轻盈的都市童话,她选择直面生老病死的沉重命题,在高医生拍打小汪肩膀的“越界”关怀里,在素娟坦然面对告别的豁达中,展现上海文化特有的韧性。
这种韧性既来自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也源于对精神追求的坚守。正如金莹所说:“上海的摩天大楼与弄堂烟火共同构成它的底色,我希望用电影完成一场温暖的告别仪式,告诉每个观众——你值得更好的生活。”当片尾字幕升起时,那些在馄饨热气中浮现的笑脸,恰是对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