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GDP全球第二,科技实力却排20名开外
当前,中国的GDP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但在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上,我们仍位列20名开外。有人或许会质疑这一观点,认为中国已实现上天揽月、下海捉鳖,高铁遍布全国,科技实力怎会如此落后?然而,这些成就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实力的积累,而非科技实力的真正突破。
经济体量与科技实力的错位
在海外,每当有人贬低中国时,我都会据理力争,因为我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然而,一次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与一位知名教授的对话让我陷入了沉思。他轻蔑地表示,如果瑞典有中国的经济体量,他们甚至能将五百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这句话让我无言以对,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真正缺乏的,是科技实力的支撑。
研究型大学不应以就业为导向
在国内,我常以批判者的身份出现,因为我深知,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国家栋梁和领袖的地方,而非就业市场。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当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这与大学的教育目标并无直接关联。
然而,现实却令人担忧。以清华大学为例,70%至80%的高考状元选择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优秀的学生也告诉我,他们想去金融公司。当所有精英都涌向金融领域时,我认为这预示着大问题。管理学在清华、北大乃至整个中国都异常热门,这违背了教育规律。大学应培养大家之才,而非为行业输送螺丝钉。
学不以致用,大学应培养创新思维
我们曾过分强调学以致用,认为某些课程无用便不去学习。然而,大学本科的学习并非为了直接应用,而是为了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科学发展和技术革新是无法预测的,这正是创新的魅力所在。因此,大学应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而非仅仅为了就业而学习。
大学多样化,避免就业导向的干扰
大学应多样化发展,避免一刀切地以就业为导向。每个学校都应有其独特的定位和使命,而非都用就业这个指标来考核。这样,大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基础研究能力薄弱,转化缺乏源头
我们国家非常强调成果转化,但转化从何而来?是大学缺乏高新技术未能转化,还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我认为是后者。我们的大学基础研究能力太差,缺乏可转化的成果。当一个大学教授有了一个有应用前景的发明时,跨国公司会蜂拥而至,寻求合作。这充分说明,基础研究是转化的源头。
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是本末倒置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无疑是将我的才华和智慧用错了地方。人不可能同时做好大学教授、公司管理人员和金融专家。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将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以咨询或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而非亲自创办企业。
诺贝尔奖得主的观点:基础研究是转化的前提
Joseph Leonard Goldstein因发现调控血液和细胞内胆固醇代谢的LDL受体而获得1985年诺贝尔奖。他是美国很多大企业的幕后控制者,包括辉瑞。然而,他却在《科学》周刊上抨击特别强调转化的做法。他认为转化来自于基础研究,当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时,如何能转化?他强调,当他意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时,便只专注于此,转化是水到渠成的。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文化氛围有关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与我们的文化氛围有关。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有争议。三年前,我获得以色列一个奖项后,应邀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庆祝酒会。期间,大使先生与我大谈以色列人如何重视教育。我也与他谈中国人同样重视教育。然而,他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他给我举了前以色列总理Shimon Peres的例子,说他小学时,母亲每天只问两个问题: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老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今天你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
我听了以后叹了口气,说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两个孩子每天回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这反映出我们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创新需要鼓励质疑和探索,而非仅仅遵循规则。
对国家未来的乐观与期待
尽管我指出了许多问题,但我并非悲观。相反,我很乐观。我每天都在鼓励自己,我们的国家很有前途。尤其是在过去两年里,我真切地看到了希望。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教育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和变革正在兴起。在这股大潮中,我们每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实事求是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贡献。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大有前途。
个人经历与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出生在河南郑州,成长在河南省驻马店。这个地方对我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我在驻马店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小学常识老师对我说:“施一公啊,你长大了一定得给咱驻马店人争光。”这句简单的话,我刻骨铭心记忆至今。从那以后,每次得到任何荣誉,我都会在心里觉得是在为驻马店人争光。
然而,1987年的一件事对我冲击极大。我的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撞倒后,在医院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没有得到任何施救。因为医院说需要先交钱再救人。待肇事司机筹了500块钱回来时,我父亲已经去世。这件事让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曾怨恨过、想报复这家医院和见死不救的医生。但后来我想通了: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经历着像我父亲一样的悲剧。如果我真有抱负和担当,那就应该去改变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关注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
2012年的清明节,我回驻马店参加小学同学聚会时感慨万分。同班同学中两个已经不在了,一个患心血管疾病,另一个是癌症。当时还有一位同学在接受癌症晚期的化疗,现在也不在了。我常常在想:同样是人,我真幸运。不愁吃、不愁穿,受过高等教育、出过国、留过学、拥有一份钟爱的工作。然而,中国有很多人没有我这么幸运。我的父老乡亲和他们的孩子也没有我这么幸运。尽管他们不像我这么幸运,他们却一直很为我自豪、为我鼓劲。
我有时候想不明白当今的社会为什么会变得这样物欲横流?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一致向钱看?人不是商品,人活一口气。当大学毕业生以收入为唯一衡量标准选择就业时,我真的是非常不理解。身边的世界变得陌生而令人困惑。
呼吁关注社会底层,共同推动进步
中国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不像我们一样幸运,他们很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每一个幸运的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形式化的社会实践者,但很支持他们选择中国欠发达的地区去看看、去体验,比如去支教等等。2008年我全职在清华工作时,一个本科生从陕西农村的一所希望小学支教回来后痛哭流涕。他说那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很瘦,一天只有两顿饭,早上十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因为他们没钱吃肉,只能吃饱两顿饭。他们早上不能起得太早、晚上又要尽量早点睡,以节省能量用于上课时间。然而,他们都很满足、很开心……
我不晓得我们做基础研究的能做什么、能改变什么。但作为一个敢担当的读书人,我们不仅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可惜自己的时间精力实在太有限,总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做点事情、总想有机会回家乡给父老乡亲做点什么。我挺惭愧的,其实我既没有照顾好我的母亲,也没有照顾好妻子和孩子。
我们缺什么?我们缺这份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缺这份回报父老乡亲的行动。在清华大学,我每次给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做入学教育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忘了你来到清华不止代表自己和个人,你也同时代表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地区、一群人、一个民族。千万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担了这份责任。
结语:承担社会责任,共筑美好未来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同道们,我们每个人真的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为那些不像我们一样幸运的人和乡亲们尽一点义务。这是我除了对科学本身兴趣之外的所有动力,也是我今后往前走最重要的一点支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