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灼灼韶华》分家产引争议:一碗水端平为何难获认可?

时间:2025-09-16 22:31:40 来源:烟花五月下苏州 作者:烟花五月下苏州

在热门剧集《灼灼韶华》的最新剧情中,女主角褚韶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她将踏上出国深造的旅程。与许多满足于小富即安的人不同,韶华心中怀揣着远大的抱负和目标,她的目光早已超越了华顺药铺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韶华的性格果断而坚决,一旦确定了方向,便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在离开祁州之前,她不仅要妥善安排华顺药铺的生意,还要确保母亲和婆婆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所依靠。为此,她决定对华顺药铺的股份进行分配,以避免自己离开后,两位老人陷入困境。

自古以来,如何“做蛋糕”和“分蛋糕”一直是生活中的难题。做蛋糕难,分蛋糕更难。因为做蛋糕是创造增量,而分蛋糕则是分配存量。韶华深谙此道,她不仅善于经营和管理,更懂得如何公平地分配利益。



在华顺药铺的创办过程中,双方母亲都未曾投资或参与管理,因此她们的贡献可以视为零。正如嫂子周燕所言,整个药铺都是韶华一手操持的。为了公平起见,韶华提出了这样的分配方案:母亲和婆婆各自持股四成,剩余的两成则由员工持股。这样既能保证褚陈两家持有股份、享有分红,又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保持管理的独立性。

双方各持四成,韶华试图一碗水端平。在她看来,娘家和婆家都是同样重要的亲人。对于两位老人来说,四成的股份和每年的分红足以保证她们的晚年生活富足无忧。然而,韶华的良苦用心并未得到双方的理解。



当韶华公布分配方案后,娘家人和婆家人都纷纷表示不满,认为分得不够公平。明明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为何最终却落得个两头不讨好的结局呢?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人性的贪欲。

从嫂子周燕到婆婆二顺,她们之所以对分配方案颇有微词、拒不接受,都是因为内心的贪欲在作祟。华顺药铺生意兴隆、人气旺盛,每年的收入颇为可观。因此,大嫂子和小叔子才会对分配方案感到不满。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褚陈两家的反应,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陈家母子对分配方案的不满,主要源于传统的封建思想。在婆婆看来,褚韶华既然嫁进了陈家,就是陈家的人。因此,她认为药铺的股份自然与娘家人无关。

以婆婆的视角来看,华顺药铺是陈家的财产,褚家人没有分蛋糕的资格。而在韶华与母亲、兄嫂交待股份分配方案时,褚家人的反应相对平和。在一百年前的中国,褚家人依然秉承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陈旧观念。因此,无论是褚母还是大哥,对于能够分得四成股份都感到心满意足。



不过,嫂子周燕对韶华的分配方案并不满意,她主动登门兴师问罪。在质问中,她有一段话颇具深意:“伙计都能分?凭什么啊?你跟你大哥是亲人,你俩都姓褚,现在你把股份给了外姓人,你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吗?!”

在婆家和娘家的指控中,双方对韶华最大的不满都是“胳膊肘往外拐”。但细品之下,两者却有不同。婆家人对韶华的不满,是因为她把股份给了娘家人;而娘家人对韶华的不满,则是因为她把股份给了伙计们。



陈家对褚家拿四成有意见,而褚家对员工拿两成不满意。在周燕看来,江先生、王先生等人只是华顺药铺的打工人,属于外姓人。外姓人分到了蛋糕,而自己作为亲哥哥却分到了空气,这样的对比自然让兄嫂心生不满。

然而,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周燕上门问罪的真实目的,那么显然是被她高超的演技所蒙蔽了。事实上,褚韶中、周燕两口子对于四成的股份还是比较满意的。在周燕被赶出药铺后的当晚,褚韶中就曾对老婆说过:“韶华不是给了我们四成股份吗?在娘手上,不就等于在我们手上吗?”



周燕之所以大动干戈、讨要股份,本就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她气势汹汹地杀向药铺,表面上看是替老公索要股份,实际上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当时,她是这样说的:“你说药铺不给他就算了,好歹股份你给他留一点啊,现在可倒好,一丁点股份都不给他留,甚至连掌柜都不给他做。”

世上所有的事情,往往都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而不得。正如鲁迅所言:“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周燕之所以开口索要股份,根本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得到股份。她深谙折中处理的艺术,她所求的是能够让韶中当上药铺的掌柜。所以,她才会在最后说出了真实目的:“甚至连掌柜都不给他做。”这话说得很艺术,变相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诉求和谈判底线——让褚韶中做华顺药铺的总经理就行。



只是,对于哥哥的经商水平,韶华心知肚明。她能把百年老字号的迟春堂变卖,就能把华顺药铺搞黄。所以,自始至终,她从来都没想过让哥哥执掌华顺药铺。褚韶中志大才疏、难堪大用。借用韶华自己的话来评价哥哥:“做生意,第一要看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