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长期愿景逐渐清晰,AI是否会替代人类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更关心的并非人类长远的未来,而是自己这一生能否平稳度过。毕竟,科技的发展往往伴随着阵痛。
近期,我了解到一个经济史中的概念——“恩格斯停顿”。这一概念描述的是,在技术突飞猛进、GDP狂飙的时期,普通人的工资却停滞不涨的空白期。以蒸汽机时代为例,这一过程持续了40到60年,跨越了两三代人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第一代人的手艺变得毫无价值,第二代人只能进厂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直到第三代人才真正享受到技术带来的红利。对于历史的长河而言,这或许只是一瞬,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却可能是一生的时光。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几十年的停滞呢?首要原因是资金的流向发生了变化。技术带来的超额利润并未转化为工人的工资,而是被用于购买更多的机器和建设厂房。资本的回报率远远超过了劳动的回报率,导致普通人的收入增长乏力。
其次,技能的贬值也是导致工资停滞的重要原因。机器将原本需要高超手艺的活儿变成了简单操作,使得工人的议价权大幅降低。既然谁都能干,那么工人的工资自然难以提升。
这一画面,在AI时代同样似曾相识。如今,AI行业最赚钱的是基础设施(Infra)领域,企业靠AI赚了钱后,第一反应往往是购买更多的GPU以扩大生产规模。这种趋势与蒸汽机时代如出一辙,都导致了资本回报率远高于劳动回报率。
直到新技术完全普及,新工种成为主流,普通人的议价权才会逐渐恢复。然而,这中间的时间差,就是科技带来的阵痛,也是人们焦虑的根源。
恩格斯停顿的历史回顾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详细描述了工业化前期工人的悲惨境遇。他指出,在工业革命初期至1840年期间,工人的收入下降,生存境况每况愈下。这一时期被经济史学家罗伯特·艾伦(Robert Allen)称为“恩格斯式停顿(Engels' Pause)”。
在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那段时间,经济增长并未惠及劳动者。据统计,1780—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人均产量提高了46%,但实际周薪仅上涨了12%。考虑到这段时间工人平均的工作时间还增加了20%,相当一部分工人的实际周薪其实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甚至,1850年的男性比1760年的男性更矮,原因竟是吃不饱。
AI时代下的“恩格斯停顿”
AI时代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AI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这个收益会流向我们普通人吗?我们普通人能从AI的进步中受益吗?从历史周期的角度来看,AI的发展似乎正在带来新一轮的“恩格斯停顿”,使得普通人的生活更加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