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解放军在黄海海域的军事演习引发广泛关注。据连云港海事局发布的最新禁航通告显示,原定于11月17日至19日在黄海中部进行的实弹射击训练,已调整为11月18日至25日在黄海南部展开,演习时间延长至8天,范围显著扩大。这一调整不仅体现了中国海军训练的灵活性,更折射出当前地区安全形势的复杂性。

演习三大变化凸显战略威慑
此次演习调整呈现三大显著特征:首先是时间跨度从原计划的3天延长至8天,训练强度大幅提升;其次是作战区域从黄海中部扩展至南部,实际覆盖范围更靠近沿海重要军事设施;最引人注目的是福建舰航母编队的首次参演,标志着中国海军远洋作战能力迈上新台阶。军事专家指出,这种高规格、长时间、大范围的演习模式,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具有强烈的战略威慑意义。
地理区位暗藏战术玄机
从地理坐标分析,虽然公告宣称演习在黄海南部,但实际禁航区更靠近北部沿海。这种布局引发多重解读:一方面,连云港作为陇海铁路东端枢纽,是连接战略大后方与海洋的重要节点,2024年曾实现99A主战坦克三小时内装船启航的快速部署;另一方面,演习科目可能包含由陆向海的两栖作战训练,或针对特定目标的精确打击演练。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军现役导弹射程已覆盖整个黄海区域,甚至可延伸至东京等远距离目标,这为实弹训练提供了充足的战术空间。

福建舰参演提升演习层级
据《南方都市报》11月20日报道,福建舰航母编队在黄海组织了多科目训练。作为中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的加入使演习级别显著提升。军事观察家认为,此次演习针对的目标已超越台海范畴,直指日本及其背后的战略支撑力量。这种判断基于两个现实考量:一是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持续挑衅,二是美日同盟体系对地区安全的潜在威胁。中国必须做好应对多重安全挑战的准备,包括日本可能采取的冒险行动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
中日外交博弈进入白热化
演习调整的背后,是中日外交关系的持续紧张。11月18日,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来华沟通,但中方态度坚决,要求日方就特定议题作出明确回应。这种强硬立场与日本政坛右翼势力的抬头密切相关。以高市早苗为代表的日本政客,不仅拒绝就历史问题道歉,更公然挑战无核三原则,解禁集体自卫权。这种危险举动令人联想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军国主义复活,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历史教训警示现实威胁
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轨迹充满偷袭与背叛:从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到甲午战争突袭北洋水师,从九一八事变到珍珠港事件,日本多次通过突然袭击抢占战略先机。这种战术传统至今未变,2012年安倍晋三选择圣诞节参拜靖国神社就是明证。当前日本政坛右翼化趋势,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的崛起轨迹惊人相似,都面临着经济困境、政治极化、民族主义膨胀等共同特征。中国必须以史为鉴,坚决遏制军国主义复活,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战略威慑与实战准备并重
此次黄海军演的升级调整,既是对外部挑衅的有力回应,也是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展示。福建舰的参演标志着中国航母战斗群形成初步战斗力,055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射程1500公里)和长剑-10巡航导弹(射程2500公里),构建起多层次打击体系。这种战略威慑能力,与陇海铁路-连云港枢纽形成的陆海联动通道,共同构成中国应对东北亚安全挑战的坚实后盾。面对复杂多变的地区形势,中国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做好充分准备,任何侵犯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反击。

阅读延伸:科学巨匠的精神传承
在关注国家安全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科学探索的精神传承。2025年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杨先生一生致力于基本粒子理论研究,晚年更积极推动中美科技交流。他的人生轨迹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其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值得后人永远铭记。阅读相关传记作品,不仅能感受科学巨匠的智慧光芒,更能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