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社会各界对日本政客高市早苗的批评声浪持续高涨。官方媒体、学术机构及民间舆论普遍将其视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象征,指责其涉台言论严重侵犯中国核心利益。然而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在高市早苗当选日本自民党总裁乃至首相前,中国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群体为何集体未能发出有效预警?
从10月4日高市早苗当选自民党总裁,到11月7日发表涉台错误言论引发中国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这一个月间中国舆论场始终存在一个关键疑问:这位被贴上“极端右翼”标签的政客,其政治动向为何未能进入中国智库的预警雷达?

这一系列事件表明,中国相关部门对高市早苗的政治立场评估存在明显偏差。日本水产品贸易政策的反复,恰恰暴露出对极端政客可能采取的冒险行为缺乏预判。当11月7日涉台言论引发外交危机时,中国学术界和官方智库的集体沉默显得尤为刺眼。
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黄大慧作为中日关系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今年1月曾预测石破茂政权将带来中日关系改善契机,建议加强经贸人文交流。然而面对高市早苗的崛起,其团队既未预判当选可能性,也未对其极端言论提出预警。更值得关注的是,当11月中国游客退订超49万张日本机票造成航空业巨额损失时,相关研究机构仍未就旅游安全风险发出提示。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小庆10月25日接受采访时断言:“高市政权没有胆量颠覆台湾问题这个根本基础”。这种乐观判断与11月7日发生的涉台危机形成鲜明对比。其关于“日本统治集团受中国力量限定”的论断,在现实政治博弈中显得过于理想化。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刘江永教授9月10日的预测更具技术性,他通过分析自民党“黑金”丑闻影响,判断小泉进次郎将在议员票环节领先。但10月4日选举结果(高市早苗149票对小泉145票)证明,这种基于短期政治丑闻的预测模型存在重大缺陷。更关键的是,所有专家都未能推演高市早苗当选后可能采取的极端对华政策。
政治预测的偶然性固然存在,但当所有权威专家集体误判时,就需要审视研究范式是否存在根本性问题。当前中日关系研究存在三大盲区:
国际关系研究的实用价值在于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当高市早苗这样的政客从竞选纲领到实际言行都充满危险信号时,学术界有责任建立更灵敏的预警体系。毕竟,外交博弈中事后谴责的成本,远高于事前预警的投入。
核心提示:中日关系研究需要建立“预测-预警-预案”的完整链条,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外交策略。这既是智库学者的责任,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