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小米汽车败诉双案:诚信危机与行业警示

时间:2025-11-24 20:59:40 来源:财经三分钟pro 作者:财经三分钟pro



2025年11月,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让全国首例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案引发行业震动。消费者李女士不仅拿回1万元双倍定金赔偿,更将小米汽车推上舆论与法律的风口浪尖。

这场纠纷的余波尚未平息,南京秦淮区法院又于11月20日开庭审理SU7Ultra“挖孔机盖”虚假宣传案。两起案件叠加,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高速扩张中潜藏的合规风险。


▲图源:微博

未交车催款案:格式条款触碰法律红线

时间回溯至2024年7月,李女士通过小米汽车APP支付5000元定金,预订一辆31.89万元的SU7Max霞光紫配色车型。双方约定订单有效期延长至360天,消费者可随时申请排产。然而四个月后,小米工作人员突然要求其7日内付清31.39万元尾款,否则取消订单并没收定金。

面对“未验车先付全款”的要求,李女士提出异议。小米却以购车协议中的格式条款强硬回应,称“余款支付不受排产影响”。沟通无果后,李女士的订单被取消,5000元定金化为泡影。

法院审理认定小米存在三重过错:

  • 格式条款显失公平: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单方面加重消费者责任的条款无效。小米要求消费者在未验车、未提车时支付全款,实质是将交易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 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小米官方曾公开承诺“支持验车后付尾款”,但实际操作中却反其道而行之,构成“宣传与执行脱节”。
  • 擅自变更合同约定:双方明确约定“李女士通知后再排产”,但小米在未收到申请的情况下自行安排车辆下线并催款,构成单方面违约。

最终法院适用“定金罚则”,判令小米双倍返还定金。这1万元赔偿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补偿,更是对车企滥用格式条款的司法警示。


机盖宣传案:法务抗辩“背刺”创始人

未交车催款案余波未平,SU7Ultra“挖孔机盖”虚假宣传案又起波澜。这款售价4.2万元的选装件,因雷军在发布会上宣称其具备“辅助散热功能”而备受关注。但消费者提车后发现,所谓“风道”并未导流至轮毂,实际散热效果微乎其微。

庭审中,小米法务团队提交14组新证据,抗辩逻辑却与雷军此前言论完全相悖:

  • 声称雷军曾在微博表示“不建议购买”该配置,且相关宣传言论发布8小时后已删除,不存在误导故意。
  • 强调宣传内容未写入购车合同,不构成合同义务。
  • 引用风洞试验报告,称挖孔机盖能使前后轴升力系数各降低0.002,具备实际功能。

这些说辞引发网友质疑。消费者指出,4.2万元的选装件仅带来0.002的升力系数变化,根本无法支撑“辅助散热”的宣传。更令人诟病的是,小米在首次开庭后才提交关键证据,涉嫌“证据突袭”拖延诉讼进程。


▲图源:微博

行业反思:效率与诚信的天平如何平衡

两起案件暴露出同一问题:在规模扩张与流量焦虑下,小米似乎将“效率优先”凌驾于“诚信为本”之上。从催款案的“出尔反尔”到机盖案的“宣传缩水”,反映出车企在预售模式中的合规漏洞。

对消费者而言,李女士的胜诉具有里程碑意义。长久以来,面对车企的格式条款和强势态度,多数消费者选择隐忍。而此次判决证明,即便是行业巨头,违反规则也需付出代价。定金制度不应成为约束消费者的枷锁,而应成为制衡车企的利器。

对新能源行业来说,这更是一场及时的“合规警示”。当前车企普遍采用“定金+锁单+排产”的预售模式,该模式虽有助于回笼资金、测试需求,但绝不能成为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工具。企业需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坚守诚信经营的底线。


▲图源:微博

品牌根基:流量热度和用户信任孰轻孰重

小米汽车初入市场时,凭借雷军的个人号召力和高性价比策略迅速积累粉丝。但品牌的长期发展,终究要回归到消费者信任的构建。互联网行业追求的“快节奏、高转化”,与汽车消费所需的“明确承诺、充分保障”存在本质冲突。把互联网思维生硬套用到汽车产业,终将引发水土不服。

目前小米尚未就是否上诉作出最终决定,“挖孔机盖”案的审理结果也仍待揭晓。但无论结局如何,这两起案件都应成为小米的“必修课”——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更需夯实合规经营的根基。对于整个新能源行业而言,这更是一剂清醒剂:唯有以诚信为本,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

参考消息:

红星新闻:《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案一审宣判:相关公司返还消费者双倍定金!或为全国首例》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全文完,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