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历史性突破。广汽、上汽、亿纬锂能等企业密集官宣固态电池下线或产线投产,能量密度最高突破400Wh/kg,针刺测试零起火,续航直逼1000公里。

但欢呼背后,量产时间表却让消费者既期待又纠结,这场电池革命真的要改写出行格局了?
11月以来,固态电池赛道彻底“杀疯了”。广汽在广州车展宣布,番禺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正式投产,60Ah车规级电池已能批量生产,2026年将启动装车测试 。

几乎同时,上汽确认清陶动力全固态电池产线贯通,2027年将实现量产交付。而亿纬锂能9月下线的“龙泉二号”,能量密度也达300Wh/kg,已切入低空飞行器、机器人领域 。
技术革命的本质,是把用户的痛点变成放心点。 传统液态电池的续航焦虑和安全隐患,终于要被固态技术破解了。

固态电池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电解液,热失控温度大幅提升,200℃热箱测试、针刺测试都能轻松通过,彻底告别起火爆炸风险 。能量密度更是翻倍,主流产品都突破300Wh/kg,广汽甚至做到400Wh/kg,让新能源车续航轻松迈过1000公里大关。

更惊喜的是,它还能解锁新场景——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这些对电池要求极高的领域,终于有了适配的能量解决方案 。
但这场革命并非一蹴而就。目前“下线”不等于大规模量产,成本和工艺仍是两大拦路虎。

固态电池核心材料硫化锂的低成本量产、干法电极工艺的稳定性,都是行业亟待突破的难题。即便头部企业,也普遍将大规模量产时间定在2027-2030年,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巨头均遵循这一时间线 。

中国企业的集体冲刺,早已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力。 从硫化物电解质到硅碳负极,从干法成膜设备到车规级测试标准,本土企业已掌控70%以上的核心产能,在全球赛道上占据先发优势 。
资本市场也用脚投票,近期固态电池概念股持续走强,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迈入千亿元级别 。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不用急着纠结“现在换车还是等固态电池”。2027年小批量量产、2030年大规模普及的节奏,刚好契合多数人的换车周期。
而这场技术迭代带来的,不仅是更好开、更安全的电动车,更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

你期待固态电池车型吗?更看重它的超长续航还是极致安全?2027年会不会为它换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