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时间9月17日凌晨,西班牙皇宫酒店的灯光依然亮如白昼。中美第四轮经贸会谈闭幕后的走廊里,美国财长贝森特紧锁的眉头与中方代表李成钢平静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这场持续6小时的闭门谈判结束不到12小时,三份重磅消息相继引爆全球市场——美国的制裁大棒、中国的精准反制以及谈判桌上意外的共识,共同勾勒出中美贸易博弈的最新战局。
9月12日,距离会谈仅剩48小时,美国商务部突然挥舞制裁大棒,将23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其中16家涉及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领域,占比超70%。这份清单如同精准投放的炸弹,直指中国高科技产业命脉,被列入的企业将面临“推定拒绝”的许可证审批原则,几乎等同于技术断供。
但中方的反击比闪电更快。9月13日晚间,中国商务部在半小时内连发两则公告,宣布对美国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就美国集成电路领域歧视性措施启动立案调查。这记组合拳打在了美方的痛处——模拟芯片是工业的“神经系统”,而美国企业超一半的模拟芯片出口依赖中国市场。
德州仪器(TI)2024年年报显示,其近30%营收来自中国,反倾销调查若成立,相当于直接砍掉这家美国芯片巨头最肥的利润来源。更令美方措手不及的是中方的法律战思路。中国驻WTO代表团明确表示,将把美国的歧视性措施诉诸国际规则,这种“用规则反制霸权”的策略,让特朗普政府试图构建的“技术冷战联盟”出现裂痕。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紧急发声,警告政府“避免行业系统性风险”,农业州议员则开始焦虑:下一个被反制的会不会是大豆?
贸易战的硝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领域同时燃烧。美国大豆主产区的农场里,收获季的金黄田野却透着绝望——中国这个常年的“最大买家”至今未下一笔订单。密苏里州农民约翰在TikTok发布的视频令人心酸:“关税战让大豆变成垃圾,我只能把它们搅碎还田”。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莱布·拉格兰8月致信特朗普,直言种植户正面临“极大的财务压力”,而这一切都源于特朗普一意孤行的关税政策。
与此同时,美国芯片企业正遭遇更棘手的困境。数据显示2023年前八个月,美国模拟芯片对华出口量激增40%,但平均价格暴跌52%,这种“自杀式倾销”被专家解读为挤压中国本土企业的最后挣扎。然而事与愿违,中方不仅未被击垮,反而实现中低端芯片自主供应。
当美国试图联合盟友封锁EDA软件和光刻胶时,中国已加速与欧盟、日韩的半导体协作,长江存储128层NAND闪存的量产就是最好的回应。这种产业博弈的反差在资本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9月13日至14日,纽约半导体板块连续下跌,英伟达因对华出口限制计提55亿美元费用,AMD也计提8亿美元损失。而中国半导体基金却逆势获得资金流入,市场用脚投票表达对国产替代的信心。
9月17日清晨,中方代表团率先公布会谈结果:中美就TikTok问题、投资障碍减少等达成基本框架共识。这个意外进展让观察家大跌眼镜——就在谈判前,美方还在逼迫字节跳动出售美国业务,而中方明确将此列为三大核心诉求之一。
法国国际广播网注意到,特朗普罕见表态称会谈“进展顺利”,这种态度转变背后是美国通胀高企的现实压力。但共识之下暗流涌动。美方拒绝取消301条款关税,也未承诺解除半导体制裁,这让会谈成果大打折扣。
德国汽车业已开始担忧关税波及供应链,日本企业则加速调整在华半导体产能布局。更深远的影响在全球产业链蔓延:欧盟贸易专员办公室透露,27个成员国正等待中美关税谈判结果,准备同步调整政策;东盟紧急召开经贸部长会议,推演供应链应对预案。
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34%,美国自华进口额跌至648亿美元,创19年来单季新低。这种“脱钩”的阵痛让双方都承受压力,但中方展现出的战略定力更为显著。正如李成钢在发布会上强调:“共识符合双方利益,但中方不会在核心利益上让步。”
当马德里的晨光穿透酒店玻璃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进入新阶段。美国的制裁大棒不再所向披靡,中国的反制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破局,而全球产业链正在重构中寻找新平衡。9月17日深夜爆出的三大消息,不仅是当下战局的缩影,更预示着这场博弈的长期性——就像朝鲜那列时速60公里的装甲专列,看似缓慢却步步为营,在贸易战的轨道上,谁能坚持到最后,或许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