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匹克集团全员降薪最高达50% 程序合规性引争议

时间:2025-09-18 11:37:49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方都市报



2025年9月16日晚间,一则关于匹克集团实施全员降薪的消息在网络迅速传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网传企业内部通知及员工聊天记录显示,此次降薪覆盖集团全体员工,降薪幅度随薪资层级递增,最高降幅达50%。

南都・湾财社记者通过与多名匹克员工沟通核实,确认上述网传内容属实。然而,随着事件持续发酵,争议焦点逐渐集中在两大核心层面:一是程序合规性,包括降薪通知流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企业对员工意见的征集是否充分;二是经营合理性,匹克集团当前真实的经营状况如何,是否已达到必须通过全员降薪来缓解压力的程度。

针对这些争议,记者多次尝试致电匹克集团品牌部门了解具体情况,但截至发稿,该部门电话始终未能接通,匹克集团亦未就此次降薪事件作出任何官方回应。

降薪前四天“口头通知”引程序合规争议

据网传内部通知及员工聊天记录显示,此次降薪覆盖集团所有员工,采取差异化降薪策略:总部员工按薪资层级分档降薪10%至30%,其中月薪2万元以上者降幅达30%;而直营销售体系员工不仅面临50%的薪资削减,相关绩效奖励亦被取消。

消息还称,此次降薪并没有书面通知,公司直接在发工资前四天口头通知全员降薪,且在发薪日第二天才发布降薪通知。这一操作方式引发了员工对程序合规性的强烈质疑。



一份9月16日由匹克董事长办公室出具的文件显示,“针对本次降薪调整,是经充分沟通与意见征集,全体同事均表示理解与支持,体现了公司员工高度的团队凝聚力与共渡难关的责任感。”该文件落款处有匹克董事长许景南的签名。然而,这一说法与部分员工的实际感受存在明显差异。

部分匹克员工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证实了降薪梯度的真实性,但同时表示,也存在部分员工没有降薪的情况,目前降薪人员占比未公布,但确实为集体降薪。事件争议焦点集中在程序合规性层面,有员工表示,降薪通知是在发薪日前四天以口头形式下达的,既无书面文件,也未要求员工签字确认。

更让员工不满的是,降薪次日,董事长在内部发布公告称“全员理解支持”,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不少员工对此并不认可,部分人员已就此次降薪事件,向人力资源部门高管提交了异议书。另一名匹克员工向记者透露,其个人薪资降幅约25%,同时提到,同事的降薪幅度各不相同且无统一标准,部分同事的降幅甚至达到50%。该员工还表示,目前公司尚未发放工资单,而按照以往惯例,这个时间点本应正常出具并发放工资单。



律师观点:全员降薪需履行法定程序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凌正琦律师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根据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若企业因经营严重困难等客观情况需全员降薪,需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并履行法定程序才能实施。

“公司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目前无法核实,因此难以判断企业的行为是否合法。”凌正琦律师指出,如果劳动者和公司就降薪发生争议,劳动者可以通过申请劳动仲裁的方式进行维权。但她同时也指出,根据深圳地区现行劳动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和法院的判例,如果确实存在企业因经营严重困难等客观情况需全员降薪的情形,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薪酬,即使在向员工公示处理程序中存在部分瑕疵,劳动仲裁委和法院在查清企业存在经营严重困难的客观情况后,仍有可能认定公司的降薪行为合法。

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琦律师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指出,合法的全员降薪,必须基于充分的合理性,比如真实的经营困境,并严格履行民主协商和书面流程的法律程序。仅在发薪前四天进行“口头通知”,严重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变更劳动合同需采用“书面形式”的规定。口头通知无法证明双方达成合意,不具备法律效力。

“即便匹克这类大企业存在经营困难,且经工会或职工代表表决,除法定特殊情形外,法律底线仍是需与员工个人协商一致。”张琦律师认为,若普通员工不知情或未同意,降薪程序即不合规。至于维权路径,他建议员工可先向企业提异议,要求纠正违法、恢复原薪资并补发差额;若无效,可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由其责令企业限期支付;最后可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主张降薪违法无效,要求按原劳动合同支付工资并补发扣除差额。

集体降薪前捐款1亿引争议

作为中国知名的运动品牌,匹克创立于1989年,总部位于福建泉州,核心业务涵盖运动鞋、服装及配饰的设计、生产与销售。2009年9月,匹克体育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匹克市值达52亿港元,成为继安踏、特步、361度后第四家登陆港股的中国泉州运动品牌。然而,上市7年后,2016年11月,匹克体育宣布正式从港交所退市,完成私有化。

值得一提的是,匹克上市后股价长期低迷,2016年私有化前股价较发行价下跌超60%,市值缩水至约30亿港元,远低于上市时的52亿港元。自2016年私有化退市后,匹克曾多次传出回归A股的消息。2020年,匹克董事长许景南曾公开表示,匹克进行重组,积极准备重回A股,打算用三年的时间成功在A股上市,但截至2025年9月仍无明确时间表。

匹克体育CEO许志华此后曾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匹克选择退市的原因在于“公司的股价被严重低估”。不过在行业视角下,这一决策或更多与企业上市期间的业绩承压现实相关。财务数据显示,上市首年,2011年,匹克营业收入为46.47亿元,净利润为7.78亿元;而在退市的前一年,2015年,匹克当年营业收入为31.08亿元,净利润为3.92亿元。

随着匹克“全员降薪”消息的备受关注,其经营状况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法律界观点指出,即便企业因经营困难实施降薪,仍需提供财务证据并履行民主协商程序。但截至目前,匹克集团既未公开经营困境的相关证明,也未就网传的HR部门人员停薪停职、绩效奖金长期拖欠等问题作出说明。

尤为耐人寻味的是,此次降薪事件发生前十日,匹克集团刚向泉州慈善事业捐赠1亿元,这一时间节点的巧合更引发舆论对企业决策优先级的讨论。截至发稿,匹克集团尚未就降薪的法律依据、员工权益保障等核心争议作出官方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也就相关问题多次尝试致电匹克集团,但未能取得有效回复。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