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看我今天怎么说》:今年最不容错过的华语电影深度解析

时间:2025-09-17 03:30:34 来源:虹膜 作者:虹膜

长期关注香港电影的影迷或许会认同,黄修平是近十年最具影响力的香港创作者之一。他的作品始终围绕身份认同与文化保育展开深度探讨,最新力作《看我今天怎么说》自2024年上映以来屡获殊荣,不仅演员表现备受赞誉,更以独特视角引发社会思考。

《看我今天怎么说》剧照
《看我今天怎么说》(2024)

创作转向:从热血到人文精神的觉醒

相较于2013年《狂舞派》中「为了梦想,你可以去到几尽」的热血宣言,黄修平在新作中展现出更深层的思考。影片标志着导演创作路径的重要转向——从追逐梦想的激情表达,转向对时代核心价值的追问,最终落脚于人文精神的重建。

《狂舞派》剧照
《狂舞派》(2013)

身份认同的三重奏:动态辩证的叙事结构

影片核心张力源于子信(游学修饰)、素恩(钟雪莹饰)与Alan(吴祉昊饰)三位主角对聋人身份的不同理解。这种差异并非静态对立,而是在持续碰撞中形成动态的身份建构过程:

  • 子信:文化纯粹主义的坚守者
    作为聋人文化保育的象征,子信将聋视为独特文化的基础而非缺陷。他自幼以聋人身份为荣,在无声世界中构建起完整的表达体系。当素恩宣称科技将消灭聋人时,他的激烈反应正是文化纯粹主义的体现。然而,这种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屡屡受挫——申请潜水教练执照时因无法参加传统考试而遭拒,暴露出少数群体在主流规则下的生存困境。
  • 素恩:融入代价的觉醒者
    通过人工耳蜗和口语训练努力成为「正常人」的素恩,最初在保险公司担任象征性职位。职业挫折促使她重新学习手语,这门曾被她视为落后的语言,反而成为连接真实自我与聋人群体的桥梁。天台独白的手语场景,象征着她对自我身份的最终接纳。
  • Alan:实用主义的摇摆者
    作为子信的挚友与素恩的恋人,聋人演员吴祉昊饰演的Alan游走于两个世界。他同时使用人工耳蜗、口语和手语,信奉实用主义沟通哲学。但当素恩指责他违背童年誓言时,Alan不得不直面身份认同的稀释危机。

子信手语教学场景
子信以手语构建的静默世界

解构二元对立:身份认同的动态协商

影片颠覆了「文化自豪」与「主流融入」的简单对立:

  • 子信的文化纯粹主义虽具精神高贵性,却在现实中被边缘化
  • 素恩的融入策略带来表面成功,却导致深度精神异化
  • Alan的平衡状态实则是持续痛苦的撕扯

这种叙事策略揭示:身份认同是持续的、艰难的协商过程,「真我」并非固定状态,而是在矛盾中动态生成的。

感官革命:音景设计与视觉政治

影片的音效设计堪称技术典范,通过变换不同角色的主观听觉体验构建激进共情:

  • 子信世界的深沉静默
  • 人工耳蜗带来的失真电子杂音
  • 健听世界的嘈杂喧嚣

这种设计迫使观众暂时放弃感官中心主义,理解声音缺失如何成为叙事元素。视觉上对手语复杂性的呈现,延续了黄修平在《狂舞派》中对舞蹈美学的追求——将手语视为合法艺术形式,而非猎奇对象。

影片音效设计概念图
音景设计构建的多维听觉体验

创作轨迹:从「狂舞」到「说话」的演进

将本片置于黄修平创作生涯中观察,可见其记录的本地青年精神世界演进:

  • 狂舞(2013):纯粹的公共表达行为
  • 继续狂舞:对理想的坚持
  • 说话(2024):回归语言、社群与自我定义

这种转变指向更基础的沟通层面,影片开放式结局强调「说」的动态过程,恰如片名《看我今天怎么说》所暗示的——身份认同是永无止境的探索。

影片开放式结局场景
持续探索的身份认同之路

在喧嚣时代中,《看我今天怎么说》以安定姿态申明:沟通与自我定义的力量,正是主体性与能动性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