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思明
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说:“亲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那时我总以为,父亲这边的兄弟和母亲那边的兄弟并无差别。毕竟每次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无论是去叔伯家还是舅舅家,长辈们总是热情相待。
饭桌上,他们总会一个劲儿地给我这个小辈夹肉,关心我的学习,鼓励我进步;走的时候,也总会塞些红包给我。家里遇到红白喜事,叔伯和舅舅们也都会主动上前帮忙。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成年后经历过几次大事,我才逐渐发现:父亲这边的兄弟和母亲那边的兄弟,真的不是一回事。
我父亲有三个兄弟,分别是大伯、二叔和三叔。大伯在镇上开了家小杂货店,二叔是村里工程队的木工,三叔早年外出打工,后来在县城安了家。
小时候,我总爱往大伯的杂货店跑,大伯母总会从罐子里拿出水果糖给我吃。大伯则常常蹲下来问我:“下次考试能不能考双百?如果能,就奖励你一份零食。”
至于三叔,我小时候和他并不亲近。因为他每年只有过年才回来一次,每次回来都穿着笔挺的外套,和我们这些村里孩子显得格格不入。
二叔家住在我家斜对门,两家的菜园子紧挨着,中间只隔了一道矮篱笆。每年春天种蔬菜的时候,两家总会因为篱笆的位置拌嘴。有一回,二叔觉得我家的黄瓜藤爬过了篱笆,占了他家的地方,就把藤蔓扯断了。父亲看到后很生气,两个人站在菜园边上吵了半个多小时,最后还是奶奶过来劝才平息。
还有一次,二叔家盖偏房,把建筑材料堆在了我家大门口。父亲让他挪走,二叔说:“就放几天,等房子盖好就挪。”结果这一放就是两个月,两家又因此冷战了好长一段时间。
那时候,我总觉得二叔小心眼,跟父亲一点都不像亲兄弟,甚至觉得他还不如村里的邻居大方。
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我十七岁那年,在县城读高中。有一回上学路上,被几个社会青年拦住,想抢我的零花钱。我被吓得不知所措时,去县城买木料的二叔刚好路过。他看到后二话不说就冲了过来,身材比我还矮小瘦弱的二叔,直接把我护在身后,对着那几个青年吼道:“你们敢动我侄子一下试试!”那几个青年看他气势汹汹的样子,瞬间就怂了。
二叔还不放心,一路把我送回了家,还叮嘱我说:“以后放学早点走,要是再遇到这事,就给二叔打电话!”从那以后我才慢慢明白,二叔和父亲之间的那些争吵,更像是家人之间的“小打小闹”。
他们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会因为谁多占了一点便宜计较来计较去。可真当兄弟家遇到难处了,他们又会第一时间站出来。
就像8年前,我家盖新房时,二叔主动来帮忙,每天天不亮就过来,帮着搬砖、砌墙,晚上还帮着看材料。幸好有二叔这行家帮忙,我们省了不少钱,也操心很多。隔壁邻居后来建房,差不多大的房子,却比我们多花了十来万。
父亲也会在农忙的时候,帮着大伯看杂货店,让大伯能回家收庄稼;三叔虽然在县城,但每年都会寄些钱给奶奶,时常还会给我和弟弟买新衣服。
后来我才想明白,在农村,兄弟之间大多都生活在一个地方,都是同一个家族的人,只有互相帮衬,各家的日子才能过得好。家里内部吵吵闹闹没关系,就算吵得再凶,也不会真的记仇。我也见过村里有些兄弟因为宅基地闹得反目成仇,可等家里有人生病,或者遇到大事,还是会主动伸出援手,毕竟血浓于水。
再说说我母亲那边的兄弟。我母亲有4个兄弟,分别是我大舅、二舅、三舅和四舅。大舅在村里当村干部,二舅在乡卫生院当医生,三舅在外地做水果生意,四舅在家种地。
小时候逢年过节,母亲总会带我去外婆家,几个舅舅见到我也特别热情。大舅会给我讲村里的新鲜事,二舅会带我去逛街,三舅则会给我塞零花钱,让我买点喜欢的东西,四舅会带我去钓鱼、采果子。那时候我觉得舅舅们都特别好,跟叔伯们没什么区别。
可后来家里遇到了一些困难,我才看清了一些现实。
就比如我高考那年,考上了一所外地的大学。开学时,学费要一万多,路费加生活费又要个二千多。家里因为要供养我和弟弟上学,又要投资果树,一时间拿不出这么多钱。
那时候,我母亲就想到找舅舅们帮忙,毕竟他们都过得比我们好。先是找到了三舅,那时候三舅的水果生意做得不错,母亲觉得他应该能帮上忙。可母亲刚跟三舅提起想借钱的事,三舅却说:“现在生意不好做,我手里也没什么闲钱,你还是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在几个舅舅里,原本二舅对我家还算照顾。他在乡卫生院当医生,虽然工资不算高,但比我家条件要好些。时常也会给我家送些药品,还会帮着奶奶看病。可二舅家里的事大多由二舅妈说了算,那次找完三舅,再去二舅借钱时,二舅也表示无能为力,因为他家的钱都由舅妈管着,我舅妈又不肯借。
大舅作为村里的村干部,按理说应该能帮上我家不少忙,可他对我家的态度却总是不冷不热的。就是过年过节聚在一起吃饭可以,但提到帮忙,尤其是借钱大多不会理会。
不过话说回来,外婆没去世前,几个舅舅多少还是很拿我们当亲人看待的。要是父亲跟母亲吵架,他们也会站出来维护母亲。
然而,几年前外婆过世后,这一切都变了。就拿外婆去世后,几个舅舅的做法,就让我很失望。他们商量着分外婆留下的老房子和一些存款时,从头到尾都没跟我母亲和小姨提过一句,好像母亲和小姨根本不是外婆的孩子。
母亲知道后,心里特别难受,可也没说什么。因为她知道,在舅舅们眼里,她是外嫁的女儿,娘家的东西跟她没关系。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在传统观念里,母亲作为外嫁女,虽然能得到兄弟的“撑腰”,可在实际利益面前,却始终是“外人”。
舅舅们会在母亲受欺负的时候站出来维护她,是因为脸面,可要涉及到金钱和财产时,他们还是会选择为了利益,变得格外冷漠和无情的。他们觉得兄弟才是要一起传承家族的人,而姐妹嫁出去之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没必要跟她们分享家里的东西。
外婆过世之后,我家跟舅舅们的联系就越来越少了。以前逢年过节还会去舅舅家走亲戚,后来慢慢就不怎么去了,偶尔在路上遇到,也只是客气地打个招呼,再也没有以前的亲近感了。
曾听人掰扯过这些关系,他们说:“叔伯是亲人,舅舅是亲戚;亲人是家族延续根,而亲戚只是有着一丝关系的线,根永远会比线更牢固!”
其实我并不是想贬低谁或者抬高谁,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有一些舅舅对自己的外甥比叔叔伯伯还亲,甚至不惜一切帮助外甥;也有一些叔叔伯伯,为了利益算计自己的亲人,最后闹得老死不相往来。
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成年之后,我们要认清亲情之间的差异,保持一份清醒,不要对任何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不过说到底,人这一辈子,最可靠的还是自己。不管是叔叔伯伯还是舅舅,能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与其指望别人,不如靠自己努力,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挺直腰杆,才能真正撑起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