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外交部长王毅在会上郑重宣布:“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这一声明迅速引发全球关注,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随即正式采用这一称谓,标志着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得到国际社会的进一步确认。
台湾问题再次成为全球焦点。当天,许多台湾民众在查看地图时惊讶地发现,自己所在地区的标注已从“地区”变为“省份”。联合国为何选择此时“正名”?台湾又为何错过了三次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回溯历史,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台湾地区因此被“请出”联合国。然而,几十年来,一些国家仍在台湾问题上持模糊态度,试图“脚踩两条船”,既不敢公开否认一个中国原则,又暗中支持“台独”势力。
此次,中国不再容忍模糊空间。王毅的讲话是一次彻底的表态,联合国的背书更是让那些支持“台独”的国家措手不及。这不仅是口号,而是已写入国际文件、落实到地图上的事实。
时间点的选择颇具深意。2025年是台湾光复80周年。1945年10月25日,台湾正式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回归中国。当时台北中山堂举行的光复仪式上,人们热泪盈眶,老一辈台湾人清楚记得,那天是回家的开始。
如今,当地图上不再有“中海线”,当联合国文件上印着“中国台湾省”五个字,这场回归似乎又更近了一步。然而,台湾当局对此却一片冷淡,甚至在某些官方场合刻意回避“民族复兴”这四个字,这种态度在许多台湾民众眼中显得格外刺眼。
一位台湾老兵的儿子,80多岁的林姓老人感慨地说:“小时候听父亲说,光复那天大家都抱头痛哭。可现在,连纪念都不让纪念了。”这种刻意划清界限的做法,其实早有迹象。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大陆三次主动抛出和平统一的“橄榄枝”,台湾却一一拒绝。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大陆提出只要实现统一,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保有人事权,并享有比香港、澳门更高的自治权。这在世界统一历史上几乎是“开天辟地”的让步,但台湾当局连回应都吝啬给出,直接拒绝。
第二次机会是“一国两制”的提议正式向台湾延伸。虽然这套制度后来在香港、澳门成功实施,但它原本是为台湾量身定制的。大陆甚至承诺,统一后台湾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生活方式不变。然而,台湾却将此视为“投降”。
第三次机会是“九二共识”。1992年,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共识,这是一个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产物。随后的十多年里,两岸交流升温,直航、ECFA、学生互访等热络得像一家人。
从2008年到2016年,两岸旅客交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台湾水果商、文创业者、学生都从中受益。然而,2016年以后,台湾当局否定“九二共识”,两岸交流急转直下。一位台湾水果商无奈地说:“以前我一车芒果能卖到大陆,现在关卡重重,只能砸在仓库。”2017年后,台湾连续9年被世界卫生大会拒之门外。
国际空间被一步步压缩,台湾所谓“邦交国”越来越少。2025年5月13日,中拉论坛在北京召开,连海地和圣卢西亚都派代表出席,这对民进党来说无疑是“外交滑铁卢”。台当局的反应不是反思,而是更激进的“谋独”。
2024年5月,赖清德上台后,“台独”言行更加肆无忌惮。2025年3月13日,他甚至公然将大陆称为“境外敌对势力”,并推出所谓“17项策略”。这一举动直接点燃了大陆的强烈反制。
2025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展开联合军演,并发布《降妖除魔》系列视频。歼-10、运-20、轰-6K、直-10等主力装备悉数登场,火药味十足。
东部战区连续两天“组合拳”式演训,震慑意味非常明确。面对压力,赖清德话锋一转。5月17日,他在采访中抛出“并购说”,把两岸关系比作公司合并,称“中国是大公司,台湾是小公司,你要并我,就得谈条件”。这种说法表面上是“服软”,实则仍在暗示“两个政治实体”。
大陆方面立即定性赖清德为“和平破坏者”“危机制造者”。与此同时,美国对台态度也出现微妙变化。2025年5月,中美达成互降关税协议,特朗普在讲话中提到“有助于统一与和平”。这让民进党当局如临大敌,担心“靠山”要变脸。
紧接着,美国对台湾加征32%高额关税,直接打脸“亲美”政策。赖清德不得不对外表示,“不会把鸡蛋全放在美国篮子里”。岛内舆论炸锅,批其舔美却换来“罚单”。
2025年3月的一项民调显示,赖清德执政满意度仅32%,不满意度高达55%。一位前立委直言:“他上台不到一年,就把台湾搞成这样,简直是天降奇葩。”民众愤怒地说,“把台湾弄烂了,烂到根了。”
与此同时,台湾内部的“寒蝉效应”愈演愈烈。有中学教师因批判“台独史观”,被当局要求约谈。多名大陆配偶,仅因在社交媒体上发言支持统一,被废止依亲签证,强制离境。75名台湾学者联名发声,要求民进党悬崖勒马。
普通台湾居民的心声却和当局完全不同。许多人在采访中表示:“大家好好相处不好吗?”“没人想打仗,打起来谁也讨不了好。”这些声音正是岛内主流民意的真实写照。
联合国的称谓变更,不只是“名字”的改变,更是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集中确认。世界卫生组织、多个东南亚国家外交文件中也开始使用“中国台湾省”。地图软件更新,国际组织文件同步,台湾“省”字正在成为全球共识。
这一步,花了几十年。台湾当局一次次拒绝大陆的善意,从保留军队的优待,到一国两制的高度自治,再到“九二共识”的和平交流。机会一个个放在面前,却都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
“中国台湾省”四个字,正悄悄登上国际舞台。台湾在过去几十年中错失三次优待机会,如今在国际舞台上被统一称为“中国台湾省”,这是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集中体现。未来,已然写在地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