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说法·关注民生实事”系列报道②:
严惩食品造假:打击“挂牛头卖鸭肉”保障舌尖安全
食品安全,这一话题始终牵动着每一位消费者的心。毕竟,“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一种声音,认为有关部门对食品领域的违法行为打击不够严厉,处罚力度不足。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法经营者的侥幸心理,他们甚至认为“被抓不亏,没抓血赚”。那么,当下对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究竟如何呢?
近日,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管局的一次例行抽查,为我们揭示了真相。在该综合市场内,执法人员发现商贩罗某的摊位上,摆放着大量所谓的“肥牛卷”,但经过仔细检查,这些“肥牛卷”实际上却是鸭肉。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假冒的“肥牛卷”还被供应给了某高校的食堂。
随着公安机关的深入调查,一起以鸭肉冒充牛肉的食品造假案件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罗某从上海某食品贸易公司以每千克20元的价格大量采购鸭脯肉卷,然后将其假冒成肥牛卷,以大约每千克40元的价格销售至上海某大学餐厅,销售金额共计达到了12万余元。
面对如此严重的违法行为,法律自然不会姑息。随后,罗某被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依法向上海铁路运输法院提起了公诉。
或许有人会问,以鸭肉假冒牛肉,吃了也不会有害,那罗某受到的惩罚会不会不会特别严重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食品造假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更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法律对这类行为的惩处力度是相当严厉的。
本期“说法”将聚焦这起食品安全案件,通过剖析案例、解读法律,来进一步探讨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舌尖安全。(金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