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穆勒纳尔近日抛出惊人提议:若中国不在稀土供应问题上作出让步,美国将限制甚至禁止中国航空公司在美国及其盟国降落。这一提议被外界形容为“以飞机换矿石”,表面上看似捍卫国家利益,实则是一场危险的政治讹诈。
从逻辑到操作,这项提议都透露出明显的漏洞。它不仅让人摸不着头脑,更暴露出美国在全球供应链焦虑下的政治化冲动。据路透社及美国国会官网消息,这一提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打实的政策设想。
穆勒纳尔的“交易条件”简单明了:中国若不满足美国对稀土的需求,中国飞机就别想在美国和盟友的机场降落。他还建议美国政府审查对中国商用飞机及相关服务的出口,并号召盟友一起设限,试图堵住中国在全球航空领域的投资窗口。然而,这套组合拳看似吓人,实则漏洞百出。
首先,稀土作为矿产资源,与航空这一民用交通服务本无直接关联。将稀土问题绑在飞机起降权上,是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公然挑衅。这种做法不仅扰乱了行业间的基本逻辑,更像是将谈判桌掀翻,直接采取极端手段。
更关键的是,美国自身对稀土的依赖程度远超表面。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领域的占比超过80%,而这些稀土几乎是高科技产品、军事装备乃至新能源设备的“命门之石”。尽管美国拥有稀土矿,但缺乏足够的加工能力,最终仍需依赖中国进行提炼。穆勒纳尔所谓的“增加谈判筹码”,实则是让中国“自断命根”,而结果很可能是美国自己陷入困境。
穆勒纳尔的真实用意不言而喻:他希望通过极限施压的方式,迫使中国在稀土问题上作出让步,从而让美国在“对华谈判中有真正的筹码”,并让盟友们“更有韧性地团结”起来。
然而,将稀土问题和航空权挂钩,不仅是打错算盘,更是拆掉自己家的桥。中美航空合作本就是一个敏感且脆弱的领域。新冠疫情爆发后,航班数量一度腰斩,往返中美的航线几乎归零。尽管后来局势有所缓和,但航班恢复速度并不理想。目前,中美航班每周为48班,而疫情前则是119班,恢复幅度不到一半。在这种状态下,中美航空合作就像一根细线,稍一拉扯就可能断裂。
更早以前,美国航空公司和工会就曾以“反竞争”为名,向政府施压,阻止中美新增航班。这种操作被指为保护主义,实则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驱动。他们担心中方航司“价格低、服务好”会抢走市场份额,结果却是消费者少了选择,企业沟通受阻,旅游业也受到波及。
现在,穆勒纳尔又提议直接关闭中国航司的“门票”,这无疑是在这根已经绷紧的线上猛踩一脚。如果真这样干,最先倒霉的不是中国航司,而是美国本土的一大批机场、地勤公司、旅游企业和商务人士。特别是那些依赖中美交流的科技公司、大学和跨国企业,他们才是这场游戏里真正的“人质”。
而中国方面若被逼到墙角,采取对等反制也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美国航司也别想飞往中国市场,商务航线将再次缩水,消费者也将为政治斗争买单。一场本可避免的“双输”局面,就此上演。
要理解这种看似“奇葩”的提议,得从穆勒纳尔本人和他背后的“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说起。这个委员会从成立那天起,工作重心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今年7月,他们曾向美国高校施压,要求断绝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合作,理由是担心“间谍风险”。但实际上,这些项目原本就是正常的文化与学术交流,涉及的学生也多是勤勤恳恳的学者。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损人不利己,还伤了中美人文关系的根基。
在科技领域,穆勒纳尔也不手软。他曾极力反对英伟达等美国科技企业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理由是“国家安全”。然而,这类政策与美国商界在中国市场的实际利益严重冲突。一边是政客喊着要“脱钩”,一边是企业拼命想“搭桥”,两头拉扯,最终只能把自己给撑裂。
从这个角度看,穆勒纳尔的航空换稀土提议,更像是一场为国内选民定制的政治秀,而不是一份可以落地的政策建议。强硬的姿态背后,是对中国议题的消费,是为博得党内选票和媒体关注而上演的“表忠戏”。
这类提议通常难以真正写入法律,但它们的副作用却不容小觑。每一次攻击性的言论,都会在中美之间投下不信任的阴影,使得本就脆弱的沟通机制更为紧张。最终,受害的不是某位政客的“对手”,而是普通人。
穆勒纳尔这步棋,既不高明也不聪明。拿民航来逼稀土,听起来强硬,实则短视。不仅无助于缓解美国的稀土焦虑,反而会挑起更大的贸易摩擦,拖累本国航空、旅游、物流等多个产业。
更重要的是,这种将经济合作政治化、工具化的做法,正在腐蚀国际合作的根基。中美关系本已复杂微妙,再加上一些人为制造的“政治雷区”,只会让对话变成对抗,让合作沦为对赌。
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并非不能解决,但前提是彼此还有坐下来的耐心和意愿。如果一方只想着用威胁来换取退让,那最终可能连谈判的桌子都保不住了。这个世界已经够复杂了,我们真的不需要再多一场政治闹剧。
信息来源:
美议员出馊主意:不给稀土,就不让中国航班落地 2025-09-19 08:32·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