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安徽女生698分高校拒录,家长崩溃:全省第一政审不过,学校回复

时间:2025-09-27 20:29:57 来源:兰姐说故事 作者:兰姐说故事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全省第一,政审不过?"王惠娟拿着拒录通知书的手在颤抖。

安徽女生林晓雅以698分夺得全省文科状元,却被心仪的知名大学拒之门外。理由只有四个字:政审未通过。

"我们家三代清白,凭什么不让我女儿上大学?"林建国愤怒地质问。

一个十八岁女孩的正义感,竟成了她求学路上的绊脚石。

当所有人都以为找到了被拒录的真相时,一个茶餐厅女服务员的震惊表情,却让整个事件的走向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01

林晓雅从来不是那种让老师省心的学生。

她会在政治课上举手提问为什么教科书里的某些观点前后矛盾。

会在班会上质疑为什么学校食堂的菜品价格年年上涨但质量却每况愈下。

她甚至会在升旗仪式后公开询问为什么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穿同一款校服,这是否违背了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但这些都不妨碍她成为安徽省今年的文科状元。

698分。

这个数字在6月23日晚上11点整出现在查询系统里时,林建国正在客厅里来回踱步。

王惠娟坐在沙发上,双手紧握着手机,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

林晓雅反倒是最淡定的那个,她靠在自己房间的门框上,平静地看着父母的紧张模样。

"出来了!出来了!"王惠娟突然尖叫起来。

数字跳出来的那一瞬间,整个客厅都安静了。

698分。

语文138,数学148,英语144,文综268。

全省第一。

王惠娟的眼泪瞬间涌出来,她冲过去抱住女儿,嘴里不停地重复:"我的宝贝,我的宝贝。"

林建国也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他只是一个劲地拍手,像个孩子一样傻笑。

林晓雅被母亲抱得有些喘不过气,但她没有挣脱。

她知道这个分数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父亲林建国是某家私企的中层管理,母亲王惠娟是小学老师,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当地算是中产,但要供一个孩子读名校,经济压力还是不小的。

现在好了,全省第一,哪所大学都会抢着要她。

奖学金,保研,出国交流,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机会现在都成了可能。

"晓雅,你想去哪所大学?"林建国平复了一下心情,认真地问女儿。

林晓雅没有犹豫:"法学专业,最好的那所。"

这个答案并不意外。

从高二开始,林晓雅就表现出了对法律的浓厚兴趣。

那是因为一起发生在学校里的霸凌事件。

受害者是隔壁班的一个女生,性格内向,家庭条件一般。

几个所谓的"校园大姐大"经常找她麻烦,抢她的零花钱,撕她的作业本,甚至在她的书包里塞垃圾。

林晓雅偶然目睹了一次霸凌过程。

那天放学后,她看到那个女生被堵在厕所里,几个女生正在撕扯她的校服。

林晓雅没有犹豫,直接冲了过去。

"你们在干什么?"

她的声音不大,但足够震慑那几个霸凌者。

可能是因为林晓雅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那几个女生虽然不甘心,但还是放开了受害者。

"林晓雅,这事跟你没关系,别多管闲事。"为首的女生恶狠狠地警告。

"欺负同学就是我的事。"林晓雅寸步不让。

那次冲突最终以霸凌者的退让结束,但事情并没有就此了结。

受害女生的家长找到学校,要求严肃处理霸凌者。

霸凌者的家长也找到学校,声称这只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不应该上纲上线。

最终,学校选择了息事宁人。

受害女生转了学,霸凌者们被警告一下就完事了。

而林晓雅,作为"多管闲事"的见证者,被班主任私下谈话,建议她以后不要参与这种事情。

"学会保护自己,这个社会很复杂。"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

但林晓雅不这么认为。

她觉得正是因为太多人选择明哲保身,才让恶人有恃无恐。

她想要学法律,就是希望将来能够用法律武器为那些弱者发声。

现在,698分给了她实现这个梦想的机会。

高考成绩公布后的第三天,各大高校的招生老师开始轮番轰炸。

林家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

"您好,我是北京某大学招生办的,我们对林晓雅同学很感兴趣..."

"您好,我是上海某大学的招生负责人,我们愿意为林晓雅同学提供最优厚的条件..."

每一个电话都让王惠娟兴奋不已,她在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所大学开出的条件。

免学费,提供奖学金,保研名额,出国交流机会...

这些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好事,现在都主动送到了门前。

但林晓雅的目标很明确,她只关心一所大学——那所在法学专业上排名全国前三的知名学府。

当这所大学的招生老师打来电话时,林晓雅亲自接听。

"林晓雅同学,您好,我是该校法学院的副院长。我们对您的成绩非常满意,如果您愿意报考我们学校,我们可以保证您进入最好的专业,并提供全额奖学金。"

电话里的声音很温和,但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我很荣幸能够得到您的邀请。"林晓雅的语气也很平静,"我确实对贵校的法学专业很感兴趣。"

"那太好了。您现在可以确定报考我们学校吗?我们会为您预留名额。"

林晓雅看了看坐在一旁的父母,他们眼中满含期待。

"是的,我确定。 "



就这样,林晓雅的第一志愿确定了。

填报志愿的那天,一家三口都很兴奋。

王惠娟特意请了半天假,陪女儿一起去学校的机房填报。

林建国也提前下班,开车送她们去学校。

"晓雅,你确定只填这一个志愿吗?"王惠娟还是有些担心。

虽然女儿是全省第一,但她总觉得应该多几个保险。

"妈,我的分数上哪所大学都没问题,为什么要委屈自己?"林晓雅很坚定。

她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的。

698分,比去年该校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高出了近30分。

这样的分数,不仅能进这所大学,还能挑选最好的专业。

02

填报完志愿,林晓雅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要有结果了。

她甚至开始憧憬大学生活,想象着自己在法学院的课堂上与教授辩论,在模拟法庭上为当事人辩护。

那些曾经只能在心里想想的理想,现在都有了实现的可能。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待录取通知书了。

按照往年的经验,录取结果会在7月中旬公布,录取通知书会在7月底寄到。

林晓雅开始准备大学的行李,买新衣服,学习一些大学里可能用到的技能。

王惠娟更是兴奋得每天都在朋友圈里分享女儿的近况,仿佛已经看到了女儿穿着学士服的样子。

林建国也开始规划女儿的大学费用,虽然有奖学金,但他还是想给女儿最好的条件。

整个家庭都沉浸在即将到来的幸福中。

直到那个电话打来。

7月15日,上午10点32分。

林晓雅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时间。

她正在房间里整理要带到大学的书籍,母亲在客厅里织毛衣,父亲去公司上班了。

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王惠娟以为又是哪个招生老师打来的。

这段时间接到这样的电话太多了,她都有些麻木了。

"您好,请问是林晓雅同学的家长吗?"

"是的,您是哪所学校的?"

"我是某大学招生办的。很遗憾地通知您,林晓雅同学没有通过我们学校的政治审查,因此无法被录取。"

王惠娟愣住了。

她以为自己听错了。

"您说什么?政治审查?"

"是的,根据我们学校的录取规定,所有学生都需要通过政治审查才能被录取。林晓雅同学的政审材料存在问题,因此不符合录取条件。"

"这不可能!"王惠娟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八度,"我女儿是全省第一,政审怎么可能不过?"

"很抱歉,这是我们综合评定的结果。具体的政审内容涉及隐私,我们不便透露。"

电话里的声音很冷漠,完全不像当初邀请林晓雅报考时的热情。

王惠娟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

她机械地挂断电话,然后呆呆地坐在沙发上。

林晓雅听到母亲异常的声音,从房间里走出来。

"妈,怎么了?"

王惠娟看着女儿,眼泪突然涌了出来。

"晓雅,学校说...学校说你政审没过,不录取你了。"

这句话像一个巨大的石头砸在林晓雅的心里。

她感觉呼吸都困难了。

"政审?什么政审?"

她完全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政治审查,这个词对于她来说很陌生。

她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政治组织,没有发表过任何不当言论,甚至连微博都很少发。

怎么可能政审不过?

王惠娟哭得更厉害了:"我的宝贝,妈妈不知道,妈妈也不知道为什么。"

林晓雅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她拿起电话,想要回拨过去询问详情。

但对方已经不接电话了。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林晓雅和王惠娟都像失了魂一样。

她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该找谁。

直到林建国下班回家。

听到这个消息,林建国的第一反应是愤怒。

"这不可能!一定是搞错了!"

他立即拿起电话开始打给各种可能有用的人。

高中的班主任,教育局的朋友,甚至是当初联系过他们的其他高校招生老师。

但得到的回复都差不多:"政审确实很严格,如果不过的话,确实没办法录取。"

"但是为什么不过?总得有个理由吧?"林建国几乎是在咆哮。

"这个...政审的具体内容涉及机密,我们也不清楚。"

机密?

什么机密?

一个十八岁的高中生能有什么机密?

林建国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女儿的成绩完全符合条件,明明所有的程序都是正常的,为什么会在最后一步出现问题?

当天晚上,林家的晚饭几乎没人动筷子。

王惠娟一直在哭,林建国一直在打电话,林晓雅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发呆。

她想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从小到大,她一直是个好学生,好孩子。



虽然有时候会有自己的想法,但这些想法并没有违法,也没有伤害任何人。

为什么要因为这些而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

这一夜,林家没有一个人睡好觉。

第二天一早,林建国就开始了他的"申诉之路"。

他要为女儿讨个公道。

林建国这辈子没有求过这么多人。

他几乎动用了所有的社会关系,想要弄清楚女儿政审不过的原因。

第一站是林晓雅的高中。

校长接待了林建国,态度很客气,但也很无奈。

"林先生,我们也很意外。晓雅一直是我们学校最优秀的学生,我们实在想不出她有什么问题。"

"那政审材料是你们提供的吧?里面到底写了什么?"

校长有些为难:"这个...政审材料确实是我们整理的,但具体内容涉及学生隐私,我不能随便透露。"

"她是我女儿!我有权知道!"林建国的情绪有些激动。

校长思考了一下,然后说:"林先生,我只能告诉您,政审材料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品德、以及一些...特殊情况的记录。"

"特殊情况?什么特殊情况?"

"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参加活动时的表现,以及是否有过违纪行为等等。"

林建国隐约感觉到了什么:"您的意思是,晓雅在学校有过什么不当的言论或行为?"

校长沉默了一会儿:"林先生,现在的政审标准确实比较严格。有时候一些我们认为正常的行为,可能在某些人眼里就不那么正常了。"

03

这话说得很模糊,但林建国听出了弦外之音。

他开始回想女儿在高中的表现。

确实,林晓雅从来不是那种乖乖听话的学生。

她有自己的想法,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这些难道也成了问题?

从学校出来,林建国又去了教育局。

教育局的朋友更加谨慎,几乎什么都不肯透露。

"老林,这种事情我们真的帮不上忙。政审是高校的事情,我们没有权限过问。"

"但是政审材料是从我们这里出去的,总不能一点都不知道吧?"

"知道归知道,但是不能说。你应该理解的。"

理解?

林建国理解个屁!

他的女儿莫名其妙地被拒录,作为父亲,他连知道原因的权利都没有?

接下来的几天里,林建国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奔波。

他找过律师,但律师告诉他,政审属于高校的自主权,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他找过媒体记者,但记者们都很谨慎,不敢轻易报道这种敏感话题。

他甚至托人联系过该大学的内部人员,但得到的回复都是"爱莫能助"。

就在林建国几乎要绝望的时候,林晓雅的班主任张老师主动联系了他。

"林先生,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谈谈。"

张老师的语气很奇怪,既谨慎又急迫。

他们约在一家偏僻的茶馆见面。

张老师环顾四周,确认没有熟人后,才开口说话。

"林先生,我听说了晓雅的事情。说实话,我也很意外,但仔细想想,也不是完全没有原因。"

"什么意思?"林建国急忙问道。

"您还记得晓雅高三时参加过一次辩论赛吗?"

林建国点点头,那次辩论赛林晓雅还拿了奖,他们全家都很高兴。

"那次辩论的题目比较敏感,晓雅作为反方,发表了一些...比较大胆的观点。"

张老师的表情很复杂:"当时我觉得没什么,孩子嘛,思维活跃一点是好事。但现在想想,可能有人觉得她的观点过于激进了。"

林建国感到一阵寒意:"您的意思是,就因为在辩论赛上说了几句话,她就被认定为思想有问题?"

"还不只是辩论赛。"张老师叹了口气,"晓雅平时在课堂上也经常发表一些与标准答案不同的观点。虽然我们老师都知道她是个好孩子,但这些都被记录在案了。"

"记录在案?记录在哪里?"

"学生档案啊。每个学生的日常表现,包括课堂发言,都会被记录下来。政审的时候,这些都会成为参考材料。"

林建国感觉脑袋嗡嗡作响。

原来,女儿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被人监视着,记录着。

这些本来应该被鼓励的独立思考,现在成了她的"罪证"。

"张老师,那现在怎么办?有没有补救的办法?"



张老师摇摇头:"很难。政审这种事情,一旦被认定有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翻身的可能了。"

林建国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但他不能放弃,他要继续寻找真相,为女儿讨回公道。

哪怕这条路再艰难,他也要走下去。

消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林建国至今也不清楚。

可能是学校里的某个老师无意中说漏了嘴,也可能是教育局的某个工作人员在闲聊时提起。

总之,在林建国还在四处奔波寻找真相的时候,"安徽状元被拒录"的消息已经开始在网上传播。

最初只是在本地的一些家长群里流传,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全省第一居然被拒录?这怎么可能?"

"肯定是哪里搞错了,这么高的分数,哪所大学不抢着要?"

"听说是政审没过,但具体什么原因没人知道。"

渐渐的,消息传播得越来越广。

某个教育类的自媒体账号首先发布了相关文章,标题很吸引眼球:《震惊!安徽状元698分被名校拒录,疑因政审不过》

文章虽然没有透露林晓雅的具体信息,但基本情况都说得八九不离十。

这篇文章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的转发和评论。

网友们的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是对学生权利的侵犯:

"698分啊!全省第一!凭什么不让人家上大学?"

"政审到底审什么?一个十八岁的孩子能有什么政治问题?"

"这是典型的因言获罪,太可怕了!"

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政审有其必要性:

"政审肯定有政审的道理,不会无缘无故地不让人过。"

"分数高不代表思想没问题,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

"支持严格政审,不能让思想有问题的人进入高等学府。"

还有一些网友保持中立态度,希望能了解更多细节:

"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政审没过?总不能不明不白的吧?"

"希望当事人能出来说明一下情况。"

"这种事情应该有透明的程序和标准。"

04

看到网上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几家传统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个事件。

一家省级报纸的记者联系了林建国,希望进行采访。

"林先生,我们希望能够了解一下您女儿的具体情况,为公众还原事件的真相。"

记者的态度很诚恳,但林建国犹豫了。

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为女儿讨回公道。

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过度曝光会对女儿造成二次伤害。

"我需要和家人商量一下。"林建国给出了这样的回复。

当天晚上,林家三口人坐在客厅里开了个家庭会议。

"晓雅,现在外面都在讨论你的事情,有记者想要采访我们。你觉得怎么样?"林建国询问女儿的意见。

林晓雅沉思了一会儿:"爸,我觉得可以接受采访。我没有做错任何事,为什么要躲着?"

王惠娟有些担心:"万一那些大学看到报道,更不愿意录取你怎么办?"

"妈,如果连说出真相的勇气都没有,那我还怎么学法律?"林晓雅的语气很坚定。

这番话让林建国很欣慰,也更加坚定了他为女儿讨公道的决心。

第二天,林建国联系了那位记者,同意接受采访。

采访进行得很顺利,记者询问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也了解了林晓雅平时的表现。

"从您的描述来看,令女的表现一直很优秀,政审不过确实让人费解。"记者表示同情。

"是啊,我们就是想知道一个明确的理由。如果真的有什么问题,我们认罚,但总不能不明不白的吧?"林建国的语气很无奈。

几天后,报道刊登了出来。

标题很中性:《全省状元遭遇录取困境,政审标准引发社会关注》

报道详细介绍了林晓雅的情况,既客观地描述了事件经过,也提出了对现行政审制度的一些思考。

报道刊出后,引起了更大范围的关注。

更多的媒体开始跟进报道,一些教育专家和法律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有专家认为:"政审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和透明的程序。"

也有专家质疑:"仅仅因为学生发表了一些与主流观点不同的言论就认定其思想有问题,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舆论的关注让林建国看到了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压力。

他不知道这种关注最终会带来什么结果,是帮助女儿重获录取机会,还是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但不管怎样,他都要坚持下去。

为了女儿,也为了那些可能面临同样困境的孩子。

随着媒体关注度的提高,林建国也获得了一些新的信息渠道。

一些曾经不愿意多说的人,现在开始主动联系他。

其中就包括他的老同学李维。

李维在某个相关部门工作,平时两人联系不多,但这次他主动打来了电话。

"老林,听说晓雅的事情了,很同情你们。"李维的语气很沉重。

"老李,你能帮我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吗?我现在真的是一头雾水。"林建国抱着最后的希望问道。

李维沉默了一会儿:"这样吧,我们见面聊,电话里不方便。"

他们约在一家偏僻的茶餐厅见面。

李维到得很早,选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

林建国赶到时,发现老同学的表情很凝重。

"老林,你女儿的事情确实有些复杂。"李维开门见山地说。

"怎么个复杂法?"

"你还记得晓雅高二时参加过一次什么活动吗?"

林建国努力回想:"你是说那次辩论赛?"

"对,就是那次辩论赛。"李维点点头,"那次比赛的题目涉及一些敏感话题,晓雅的发言被人特别关注了。"

"关注?被谁关注?"



李维环顾四周,压低声音说:"评委席上有一些...特殊身份的人。他们对晓雅当时的表现印象深刻,但不是好的印象。"

林建国感到一阵寒意:"你的意思是,就因为在辩论赛上说了几句话,她就被人盯上了?"

"不止是辩论赛。"李维的表情更加严肃,"据我了解,晓雅平时在学校的一些表现也被人注意到了。比如她曾经质疑过教科书的某些内容,在课堂上发表过一些...比较独立的观点。"

"这些都是正常的学术讨论啊!"林建国几乎要拍桌子了。

"你我都知道是正常的,但有些人不这么认为。"李维无奈地摇头,"现在的政审越来越严格,任何可能被解读为'思想有问题的言行都会被记录在案。"

林建国感觉头脑发晕。

他从来没有想过,女儿的独立思考能力竟然成了她的"原罪"。

"老李,那现在有什么办法吗?"

李维思考了一下:"坦白说,很难。一旦被贴上这种标签,翻身的机会微乎其微。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能找到当年那些评判她的人,证明他们的判断是错误的。但这几乎不可能,谁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呢?"

正当两人谈话进入僵局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旁边桌的女服务员在为他们倒茶时,突然听到了"林晓雅"这个名字。

她手中的茶杯一颤,差点掉在地上。

她震惊地看着林建国,眼中满含着复杂的情绪。

那种表情,像是见到了某个失散多年的亲人,又像是看到了什么不敢置信的事情。

05

女服务员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她颤抖着放下茶杯,嘴唇微微张开,似乎想说什么却又不敢开口。

她的眼神在林建国和李维之间游移,最后定格在林建国脸上,那种震惊的表情让在场的两个男人都愣住了。

"您...您刚才说的是林晓雅吗?"女服务员的声音几乎是颤抖着说出来的。

林建国和李维对视一眼,都感到了事情的不寻常。这个看起来只有二十多岁的女服务员,为什么听到林晓雅的名字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是的,林晓雅是我女儿。"林建国小心翼翼地回答,"请问您认识她吗?"

女服务员的眼中突然涌出了泪水,她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其他客人注意到这边后,压低声音说:"我...我知道她的事情。我知道她为什么会被拒录。"

这句话如同炸雷一般在林建国脑中响起。他急忙站起身,激动地说:"您知道?您知道具体原因?"

"不能在这里说。"女服务员快速地看了看四周,"我下班后,我们换个地方谈。"

女服务员叫小慧,今年二十二岁。

她是几年前从林建国所在的市里搬到这个城市的。

当林建国听到她的自我介绍时,脑中隐约有了一些印象,但还是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

直到小慧说出了接下来的这句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