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的东京,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一丝湿润的凉意。然而,在金融圈和地产圈,这个季节却异常火热——一场关于“新富裕层”的讨论,正在悄然改变日本社会的财富版图。
传统上,日本的富裕层主要由老牌家族、企业大佬以及几代人积累的财富构成,他们稳稳地控制着城市的核心地段和资源。然而,在过去80年,特别是安倍经济学以来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下,一批“意想不到的人”被推上了财富的新高地。
这种变化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有人靠继承走向富裕,有人靠杠杆闯进上流。
首先,日本正步入一个被称为“多死社会”的时代。简单来说,就是人口老龄化达到极致,80岁以上老人一批批离世,大量财富随之转移给他们的子女。这些继承者多为50岁、60岁的人,按理说,这个年龄段应是消费的黄金期,但现实却相反:他们更倾向于守着父母留下的房子、存款和股票,以确保养老安全。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静态的富裕”:他们的钱多,但花得克制,像是一笔被冷冻的财富。
但另一类“新富裕层”则完全不同。他们多为30多岁到40岁出头的上班族,意识到单靠工资很难翻身,于是趁着金融宽松,大胆借贷,疯狂投资。他们购买小户型公寓、整栋老公寓楼,甚至通过杠杆运作,用有限的自有资金撬动巨大的收益。令老一辈瞠目结舌的是,这些年轻投资客中,已经有人靠不动产收入成为了“亿万富翁”。
要知道,日本社会对副业一向保守,很多公司甚至明文禁止。但不动产投资却几乎被默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这群年轻人就在灰色地带里找到了突破口。更令人咋舌的是,从令和到今天,除了疫情那段插曲,日本房地产市场几乎一路高歌。换句话说,失败反而成了稀罕事。
有人干脆辞掉工作,专职做起了不动产投资人。有人靠几套公寓的租金收入,就轻松超过了上班族几十年才能挣到的钱。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西装革履的“上流社会”,反而带着点互联网时代的草莽气息,敢冲、敢赌、敢说“老子不打工了”。
如果说这一批人是用行动杀出一条血路,那另一类“新富裕层”,则是靠血脉和背景赢在了起点。
在过去80年里,日本早已养成了不少富裕家族。爷爷奶奶白手起家搞企业,父母接棒继续扩张,到了孙辈,企业已经成了庞然大物,根本不需要他们再苦哈哈加班熬夜。股票分红、地产租金,足够支撑他们衣食无忧。
更夸张的是,那些继承了大面积不动产的家族。你可能想象不到,在东京,有人光靠几栋大楼的租金收入,就能过上别人奋斗三辈子也够不着的生活。
日本不动产评论家牧野知弘讲过一个故事:他认识的一位大楼业主,基本不工作,全靠租金生活。有次去拜访,业主夫人居然抱怨说:“不好意思啊,我先生出去遛狗了。今天已经第五次了,他太闲了,连狗都快陪不动了。”
这样的生活场景,听起来是不是既荒唐又真实?
所以,当你在丸之内的咖啡馆里,看到平日午后,一群年轻人悠闲喝咖啡、逛街、刷手机,而他们看起来不像任何上班族,你就能猜到,这可能就是二代三代的“闲散富裕层”。同样的画面也会出现在新干线的绿色车厢:正值上班高峰,却有不少年轻情侣或带孩子的家庭轻松出行。他们不用打卡,不用加班,却比任何辛苦的上班族活得自在。
有人会说,这是社会阶层固化的象征。老牌富裕家族通过遗产和资产传承,锁定了财富;新兴富裕阶层则靠金融政策的东风,在低利率、宽松资金的时代勇敢下注,赚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
这两股力量,正在重塑日本社会的财富地图。过去,日本的“富裕层”形象是清晰的:老练、克制、背景深厚。而如今,这个群体里混进来了一批“不安分”的年轻人,他们敢借钱、敢冒险、敢放弃铁饭碗,甚至敢对传统的“安稳人生”嗤之以鼻。
结果就是,日本的上流社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多元。
有人手握几十亿遗产,却过着“每日溜狗”的清闲日子;有人凭几套小公寓的杠杆操作,熬过疫情,一跃成为“亿万富翁”;有人在咖啡馆消磨下午,有人在后台默默数着每月到账的租金。
而那些还在苦苦背着三千万贷款、三十年还款的普通家庭,只能在利率表上计算着区区几个百分点的差异,心惊胆战地度日。他们和真正的富裕层之间,不只是收入差距,更是时代选择的鸿沟。
这,就是当下日本财富阶层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