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广东四小虎今昔对比:东莞崛起,中山为何掉队?

时间:2025-09-28 22:37:30 来源:松林侃世界 作者:松林侃世界

说起广东的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那股热火朝天的劲头,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彼时,珠三角地区崛起四个县市——顺德、南海、东莞、中山,被媒体冠以“广东四小虎”的称号,与亚洲四小龙遥相呼应,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接轨世界的缩影。1987年12月,新华社记者在《广州日报》头版发表《广东跃起四小虎》一文,将这四个地方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当时,它们的工业产值迅猛增长,中山甚至一度稳坐头把交椅,工农业总产值位居全省前列。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红利与地利优势的双重加持。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作为前沿阵地,率先探索“三来一补”模式,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一模式吸引了大量香港和台湾的订单,让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县市迅速转型为工业重镇。顺德依托家电产业崛起,美的、格兰仕等品牌在此打下坚实基础;南海则抓住轻工业机遇,纺织服装和家具产业形成集群化发展;东莞成为“世界工厂”的前身,电子组装线遍布全城;中山更是凭借市属企业集团的规模优势,组建了“中山舰队”,威力、凯达、晨星等企业产值全国闻名。



小霸王学习机、乐百氏矿泉水等品牌一炮而红,出口创汇能力全国领先。乡镇企业成为关键力量,专业镇模式让每个镇都像一个小型工厂,灯饰、五金、电器等产业门类齐全。1988年,东莞和中山升格为地级市,顺德、南海也撤县设市(后并入佛山),但发展势头未减。到90年代初,四小虎的工业总产值占广东大头,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使其灵活性高、成本低、订单多,经济密度直线上升。

四小虎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踩准了时代节拍。珠三角靠近港澳,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裕,政策宽松,敢闯敢试的精神贯穿始终。顺德从1983年起点燃“三把火”:改革企业激发活力,工贸结合开拓市场,技术革新提升动力。1991年,顺德成为全国百强县之首。东莞的“三来一补”企业遍地开花,90年代外资涌入,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中山的“中山舰队”规模庞大,员工上万,产品出口欧美,创汇能力全国顶尖。南海的村镇股份合作制早早将土地与企业捆绑,集体经济转制迅速。总体来看,四小虎的共同点是制造业集群化、专业镇分工明确、民营经济活力充沛。它们为广东经济奇迹奠定了基础,全国县域经济纷纷效仿珠三角模式。

然而,40年过去,四小虎的发展路径已分道扬镳。2024年数据显示,东莞GDP超1.2万亿元,增长4.6%,稳居广东第四,仅次于广州、深圳、佛山。顺德GDP达4293.83亿元,南海为4003.35亿元,两区合计近8300亿元,占佛山全市六成多,助力佛山成为全省第三。反观中山,GDP为4143.25亿元,增长3.7%,勉强位居第八,仅略超湛江,与东莞相比差距悬殊。东莞一虎抵三虎,中山则成为掉队的那只。东莞为何如此强劲?外贸进出口达1.38万亿元,增长8.3%,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主要拉动力,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高新技术企业超1万家,发明专利授权1.5万件,排名全省第三。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半导体、AI应用场景丰富,制造业从“量增”转向“质变”。外资企业超六成看好市场前景,物流行业持续向好,疫情后供应链稳定性增强。东莞的开发区高楼林立,自动化生产线嗡嗡作响,订单来自全球,经济韧性十足。



顺德和南海虽未升格为地级市,但融入佛山后贡献稳定。顺德家电集群全国闻名,美的等巨头拉动效应显著,2024年工业总产值过万亿。南海的创新区孵化器众多,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能力强,狮山镇冲刺“中国第一镇”。佛山五区中,顺德总量最高,禅城增速第一,高明、三水也紧随其后。两区合力之下,佛山规上工业达3万亿元,电器机械占据主导地位。它们转制早,民营资本进入快,产业链完整,从家电到智能装备形成一条龙发展。相比之下,中山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制造业增长5.6%,但总量较小。服务业企业1050家,净增86家,看似不错,但整体增速仅达全省平均水平。火炬开发区GDP为573.7亿元,增长3.5%,高新区排名上升四位,但近十年两次被小榄镇赶超。工业技改投资一季度增长七成,第二产业增长8%,但第三产业仅增长1.5%,消费拉动作用较弱。

中山掉队并非一日之功,其根源可追溯至90年代国企改革。“中山舰队”当年风光无限,规模大、产值高,但在产权改革上总是慢半拍。1992年中央推动国企改革,中山集团尝试股份制改造,但内部协调耗时较长,股权分配争议不断,决议拖延数月。同期,顺德引入民营资金,签约迅速,产量翻番;东莞外资园区迅速划定,订单源源不断。等到中山行动时,机遇已悄然溜走。舰队企业船大难掉头,债务累积,机制僵化,采购审批层层把关,供应商等待时间漫长。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订单锐减,裁员、库存积压问题严重,部分集团被迫破产清算。2000年后,中山提出工业优先战略,镇区特色产业如古镇灯饰、小榄五金等蓬勃发展,但各自为战,中心城区发展滞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大项目较少,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层次偏低。区位上,中山夹在珠海和江门之间,虽已有深中通道,但辐射力不如东莞。中小企业众多,抗风险能力差,全球贸易摩擦一波接一波,依赖单一市场,产品竞争力低下。

说到底,四小虎的发展教训表明,转型快才能生存。东莞抓住了外资和高科技机遇,顺德、南海依靠产业集群和改革红利,佛山则借力打力实现发展。中山呢?舰队解体后,残部重组,威力上市试水,晨星清算,凯达精简,但整体竞争力下滑。2024年小榄镇GDP达586亿元,增长5.7%,跻身广东镇前三,火炬开发区虽现重生迹象,但需破除“心中贼”。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中山国资提出“两清两活一提升”战略,即人才清、资产清,人和物活起来,运营效率提升。但落实缓慢,历史包袱沉重。从全国来看,广东21市GDP中,广州达3万亿元,佛山超万亿元,东莞紧随其后,中山虽超惠州,但湛江正迎头赶上。镇域发展方面,广东124个千强镇中有两个千亿镇,顺德北滘、狮山正冲刺更高目标。



从中可见,四小虎的变迁是珠三角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40年来,谁成功转型?东莞从“三来一补”迈向智造高地,经济密度自2015年后陡然上升。顺德从农业县蜕变为家电王国,1991年位居全国第一。南海土地流转早,创新孵化多。它们踩准了转型升级的节奏,民营经济活力充沛,产业链完整,抗风险能力强。中山则制造业偏低端,缺乏外来龙头引领,城市竞争进入存量时代,专业镇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弱。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基线低,劳动力失衡,投资低迷,中山这些问题被进一步放大。岭南发展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挑战增多,大国竞争、经济安全泛化背景下,中山需抓住内需、智造、湾区一体化等机遇。

总体来看,东莞一虎抵三虎,靠的是外贸稳定、科技创新和供应链韧性。顺德、南海合力助佛山位居第三,集群优势和转制速度快是关键。中山掉队则因改革滞后、机制僵化和龙头缺失,但2024年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重返第八,产业“肉身重塑”并非空话。未来如何走?深度融入湾区,抓住智造和数字经济机遇,推动专业镇升级。广东经济奇迹的延续,仍需这些“老虎”换上新爪子。谁知道呢?下一个40年,中山能否再次虎起来?数据已摆在那里,路子还需自己探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