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SWIFT发布了最新全球支付货币排名数据。数据显示,欧元支付份额大幅回升2.5个百分点至25.6%,而人民币支付占比连续第四个月低于3%,最新数据为2.93%。这一变化引发市场对全球货币格局重塑的广泛讨论:人民币是否遭遇瓶颈?欧元为何能逆势反弹?全球货币体系是否正在经历新一轮洗牌?
2021年5月,欧元曾以39%的国际支付占比超越美元,创下十年来的最高纪录。然而,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元区失去俄罗斯廉价能源供应,俄罗斯被踢出SWIFT系统,导致大量欧元结算的能源交易消失,欧元支付份额持续下滑。至2024年初,欧元份额一度跌至21%,接近跌破20%的关键心理线。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随着欧洲调整能源结构、美元指数回落,欧元支付份额开始回升。2025年8月,欧元份额回升至25.6%,几乎追平战争前的水平。这一反弹表明,欧元在地缘政治动荡中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其国际支付地位依然稳固。
2025年8月数据显示,美元支付份额为46.94%,虽然较4月接近50%的高位有所下滑,但依然占据全球支付的“半壁江山”。美元的强势地位不仅源于美国经济实力,更在于其深度绑定石油贸易及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这种结构性优势使得美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难以被替代。
相比之下,英镑和日元的表现较为平稳。英镑支付份额从俄乌冲突前的5.78%上升至6.76%,日元则维持在3.37%左右。这三大老牌货币的稳定性,更多依赖于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国际信任和制度惯性。
人民币的支付份额变化呈现出鲜明的转折。2021年,人民币SWIFT支付占比仅为1.9%;2023年年中突破2.5%;2024年3月达到4.69%,并在7月冲上4.74%的高点,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然而,从2024年4月开始,人民币支付份额出现回落:4月降至3.5%,5月跌破3%至2.89%,6月和7月维持在2.88%,8月略涨至2.93%。
这一波动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阻。问题的关键在于,SWIFT仅统计通过其系统进行的信息传输,而中国拥有独立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截至2025年8月,CIPS已有176家直接参与者、1552家间接参与者,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银行机构。2025年上半年,CIPS处理跨境支付金额达90.19万亿元人民币,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快速推进。
2024年全年,CIPS处理跨境支付总额达175万亿元,累计超600万亿元。这意味着,如果仅看SWIFT统计的2.93%,实际上只是冰山一角,真实的人民币支付份额远高于此。央行行长在2025年陆家嘴论坛上明确表示,人民币已是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并在全口径统计下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这个“全口径”统计,包括了SWIFT以外的所有人民币跨境支付渠道。
为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中国不断扩大人民币货币互换网络。2025年9月初,中国央行与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匈牙利央行分别续签了3500亿、1500亿和4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截至目前,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总计4.5万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协议。这些协议能让境外银行在人民币短缺时快速获得流动性,避免因“没钱可用”而中断支付,大大增强了人民币的可使用性和可信度。
人民币支付份额的波动,与全球贸易形势密切相关。2025年上半年,由于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在跨境结算时更倾向于选择“稳妥”的美元,这导致人民币份额受到挤压。此外,离岸人民币的集中度也是一个问题。目前香港占全球离岸人民币支付的七成以上,而新加坡、伦敦等地的比重仍偏低。一旦香港流动性趋紧,就会放大人民币支付的波动。
人民币在一些国家的清算便利性、合规流程和对冲工具尚不完善。企业做国际结算时,更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流程更熟的美元通道。这也是人民币“份额看起来不涨”的一个现实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CIPS系统正在不断扩展网络。2025年6月,CIPS一次性新增6家外资直接参与银行,覆盖非洲、中东、中亚和东盟,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的全球可得性布局。央行也在积极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例如在香港进一步丰富人民币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工具,降低企业汇率风险,让“用得顺手、用得放心”成为常态。
SWIFT自身也在升级规则,推出“极速透明”跨境支付方案,意图稳固其在全球支付系统中的主导地位。而人民币的下一步,是要在SWIFT与CIPS之间构建无缝连接的桥梁,让企业在不同系统间转换时更顺畅,降低“切换成本”。
人民币当前的波动,并非“人气下降”或“被市场抛弃”,更像是全球货币体系从“单线通道”逐步转向“多向交叉口”的过渡期现象。美元仍强,欧元已稳,而人民币正在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未来人民币要稳住3%以上的支付份额,需要扩大离岸清算中心,增强跨币种对冲工具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继续推动人民币在大宗商品、工程总包等交易中的计价使用。正如2025年8月的数据显示,人民币是全球前六中唯一一个新兴市场货币,也是唯一一个不靠“祖上荫德”而靠实打实努力走上国际舞台的货币。人民币的路还长,但方向是对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从更广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是全球货币格局重构的一部分。
人民币份额的波动不应被误读为“退潮”,而是在全球支付体系大洗牌中寻找新平衡的过程。只看SWIFT的数据是不全面的,全口径统计下,人民币国际地位正在稳步提升,未来可期。
信息来源:
[1]“美元霸权”出现亚洲裂痕:“去美元化”加速 人民币受热捧! 财联社
[2]全球货币体系站在“十字路口”:美元面临历史性挑战,人民币被看好 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