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黄维之女黄慧南亲述:父亲抗战纪念章背后的历史与情感

时间:2025-09-29 15:42:47 来源:老谢谈史 作者:老谢谈史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年的7月,黄维之女黄慧南接到了一个让她难以置信的电话。

电话来自统战部,工作人员在确认身份后,告知黄慧南,她将代表父亲黄维领取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挂断电话后,黄慧南仍感到恍惚,她没想到,父亲这位曾被关押27年的战犯,竟能获得国家颁发的抗战纪念章。



一、“陌生又熟悉”的父亲

对于父亲黄维,黄慧南的情感复杂而微妙。她既感到陌生,又似乎“熟悉”。

陌生,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对父亲的印象主要停留在教科书和历史资料中。黄慧南出生于1948年9月,当时淮海战役已经打响。黄维原本在国军后方从事教育工作,但因战场形势变化,他在当年8月被火线提拔为国军12兵团司令官。

黄维对这个职务并不愿意接受,他深知这是国军内部势力制衡的结果。原本该职务属于胡琏,但阴差阳错间,黄维被推上了前台。他试图以“离开部队太久了”为由推辞,但最终在老蒋的坚持下,勉强上任,并提出了“战事结束后还去教书”的条件。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因黄维的意愿而改变。随着国军黄百韬部被华野包围在碾庄,黄维奉命率12兵团自河南驻马店出发救援。在中野的层层阻击下,12兵团最终被包围在双堆集。当年12月,随着双堆集战役的结束,黄维也成了战俘之一。



被俘后,黄维先后被关押在华北军区军法处看守所、华东军区解放军官教育团、秦城监狱、抚顺战犯管理所,最终前往功德林接受改造。这一改造就是27年,直到1975年3月,作为第七批也是最后一批特赦战犯,黄维才重获自由。

在这27年里,黄维缺席了女儿黄慧南的成长岁月。从1948年黄慧南出生到1975年黄维被特赦前,黄慧南对父亲的印象几乎为零。相比之下,一直抚养她长大的姨父黄崇武(抗日英烈黄梅兴将军之子)更像是她的父亲。

在黄维未被特赦前,他曾见过一次女儿。那是在黄慧南读高中时,经过相关部门安排,她由姨父、姨妈等人陪伴见到了父亲。当时的场景让黄慧南印象深刻:父亲穿了一套深蓝色的衣服,看向她时眼睛里充满了局促和期待。他小心翼翼地询问她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琐事。

虽然知道这是自己的父亲,但毕竟这是父女二人的第一次见面。黄慧南最大的感受是别扭和生疏。带着这种情绪,她和父亲的首次见面匆匆结束。

父亲特赦后,黄慧南有了更多时间与父亲朝夕相处。但她仍无法想象眼前这个说话慢条斯理的老人是曾经的将军。父女二人交流最多的除了家长里短就是黄慧南的学业和工作。



至于曾经的过往,包括抗战时期的一些事情如淞沪会战,黄维基本上不提。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经忘记了这段往事,而是他实在不忍心回忆这段惨烈的历史。

1979年年底,刚刚随全国政协考察团从南方考察结束的黄维突然向女儿提出,让她陪自己去罗店看看。刚开始,黄慧南还不知道父亲为何突然要去罗店。直到去了之后,并对当年发生在罗店的故事有了进一步了解,她才明白父亲为何很少提及曾经。

尽管那是黄维的荣光,但更是他不敢轻易面对的伤痛。

二、罗店争夺战

1937年7月,日军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的黄维尚在德国深造。当年1月,他奉命前往德国学习,原计划学习一年,但因抗战爆发而不得不提前回国。

回国后已经是8月,此时淞沪会战已经打响。在淞沪会战的第一阶段战斗中,最为惨烈的莫过于罗店战役。国军18军11师以及67师当时正在罗店附近与日军展开拉锯战。

由于67师师长李树森在战斗中不幸受伤,黄维奉命前去接替李树森的职务,担任18军57师师长。然而,他迎来的不是升职的喜悦,而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黄维的对手是日军天谷支队,该支队是日军精锐之一,战斗力相当凶猛。为击退国军,日军制定了周密的进攻计划。

日军的打法主要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派飞机对中国军队的阵地进行轰炸,同时观测气球升空,通过里面的观测员引导和指示,日军炮兵部队以及舰炮开始轰炸,力图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精准轰炸来最大化破坏中国军队的阵地。

等到轰炸到一定程度后,日军会狂扔烟雾弹,并在烟雾弹爆炸的同时出动战车与步兵协同并进。与此同时,日军炮兵会延伸射击,防止中国军队的增援力量靠近。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战车抵近后,日军会疯狂向内突击。为打开缺口,日军一个个犹如疯狂的野兽一般悍不畏死。占据要点后,机枪掩体会在很短时间内构筑完毕,防止中国军队反攻。

而国军这边的情况却相当不乐观。



首先是装备方面,由于缺乏重武器,无法遏制日军的疯狂进攻。白天日军飞机大炮轰炸时,官兵们只能硬扛,导致本来已经夺到手的阵地会在白天被迫丢掉。

而到了晚上,就是国军大展神威的时候。国军官兵利用夜色掩护不断发起反攻和袭扰,以惊人的意志去消耗日军。同时后方的运输和修筑工事也在同步进行。

但很显然,这样的打法国军牺牲是巨大的。以黄维所在的67师为例,随着战斗的不断推进,67师伤亡已经极为巨大,营长、连长几乎伤亡殆尽,普通士兵也是如此。

罗店战役前后共打了10余天,作为国军精锐的18军也在此战中受到了重创。不过也给日军造成了大量伤亡。由于此战极为惨烈,几乎是寸土必争,因此此战也被称之为“血肉磨坊”。

18军在此战后元气大伤,不得不在战后开往后方整补,一直到1938年武汉会战时才重新投入战场。

作为亲历者,黄维在罗店战役中指挥67师奋勇抗击敌人。他亲眼目睹了太多自己手下的官兵壮烈牺牲的情形,每每想起心中就不可避免地伤痛无比。

在女儿的陪同下,黄维再次来到罗店。望着眼前熟悉的场景,他极为感慨:“我无法忘记那些长眠在上海郊区战场上的官兵们。”

三、遗憾病逝

1989年3月20日,黄维于北京去世。去世前夕,他一直致力于沟通两岸关系。他曾不止一次地对昔日同僚文强提过:“趁着我生活尚能自理,神志也还清醒,一定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贡献绵薄之力。”

不仅是这么说的,黄维也是这么做的。除了经常以书信交流、撰写文章等方式来表达这种早日和平统一的心情外,他还准备再去一趟台湾。为此他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遗憾的是,就在准备启程前夕,刚刚参加完两会的他突然身体不适,仅两天后便病逝。

不得不说,这对于黄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对于黄维,历来评价有很多,尤其是他的顽固和固执以及“不服气”。曾经在被特赦之初,黄维就不断申请要去西柏坡参观,目的是想看看毛主席当时的作战指挥室。他想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指挥解放军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而在亲眼看了之后,眼前简朴甚至是简陋的环境让黄维心中仅存的那一点不服彻底化为乌有。这一刻他才终于明白,人民的支持才是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1924年时,黄维已经与毛主席打过“交道”。当时毛主席担任黄埔军校招生办主任,而黄维则是在当年考入了黄埔。也就是说,毛主席曾经作为面试官面试过还是毛头小子的黄维。



时隔50余年后,即1976年毛主席与世长辞。而黄维则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之一为毛主席守灵。期间摄影师拍下了一张极为特殊的照片:照片中黄维悲痛无比。当时的他不知道是否想起了几十年前伟人面试他的那个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