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自卫还击战正式打响。战前,越南领导人黎笋凭借抗法、抗美战争中的“战绩”,对中国多次警告公开回应“绝不惊慌”,甚至扬言“316A师能随意吃掉中国任意一个主力师”。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却与越方预期大相径庭。
越军在越北地区部署了9个作战师、8个生产团、2个训练师及30余个独立团,其中王牌部队316A师被视为“拳头力量”。据越南资料记载,该师驻扎沙巴地区时,越军总参谋部专门进行清查,排除所有华侨、华裔官兵,并针对中国军队战术进行模拟演习。越方高层还通过赠送“奠边府”牌香烟、授予军官培训任务等方式,试图强化这支部队的战斗力。
越方宣称,316A师配属第345师6个团共2万余人防守老街前线,并声称中国军队“5天仅推进2公里”。然而,这种乐观判断很快被现实击碎。我军资料显示,316A师原部署于平卢地区,战前紧急东调至沙巴,其第148团奉命增援柑塘磷矿区。黎笋甚至预测需应对“150万中国军队”,但越军的实际表现远未达到预期。
2月21日,越军148团抵达代乃地区时,已陷入我军第13军39师的包围圈。我军采用诱敌深入战术,以少数兵力牵制,主力部队提前构筑火力网。2月22日下午,随着包围圈合围完成,39师对越军发起总攻。在持续2天1夜的战斗中,越军发起34次冲锋均被击退,148团4、5、6营900余人被歼,4人被俘。
沙巴战役成为316A师的噩梦。2月27日,我军第50军149师联合多支部队沿10号公路向西推进。战斗部署中,445团配属坦克团沿公路主攻,446团、447团及95团从侧翼包抄。经过7天激战,我军攻克沙巴,歼灭越军174团、148团5营及地方部队2300余人。留在封土地区的98团(欠7营)也被第11军歼灭,316A师累计伤亡超3000人,几乎丧失战斗力。
这支成立于1951年的“白颊鸟师”,曾在抗法、抗美战争中进入中国广西休整,并接受我军顾问团指导。但“徒弟”终究未能超越“师傅”。越军虽在连、排级战斗中表现顽强,却因高层指挥能力不足,在团、营级战役中屡屡失利。316A师从狂言“吃掉中国主力师”到被重创,暴露了其战术单一、依赖游击战的短板。
战后,316A师因伤亡过大长期未恢复战力,直至战争结束才重建编制。其覆灭印证了一个真理: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狂妄的宣言都显得苍白无力。这场战争不仅改写了中越边境态势,更成为研究现代战争中“纸面实力”与“实战效能”差距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