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从董宇辉“丈母娘粉”到男星“嬷粉”:女性情感出口的多元表达

时间:2025-09-30 03:09:29 来源:知著网 作者:知著网


在当今的社交媒体环境中,粉丝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其中,“丈母娘粉”与“嬷粉”两大群体,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塑造着男性的公众形象,以此作为应对现实生活中种种压力的情感出口。

近期,董宇辉的直播间成为了中年女性和宝妈们的热门聚集地。她们自称为“丈母娘粉”,用购买商品、发布视频等直接的方式,表达着对董宇辉的支持与喜爱。这种支持往往伴随着一种略带娇嗔的“抱怨”:“董宇辉你不要再送我东西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礼物”大多是她们自己购买的,通过这种一推一拉的方式,“丈母娘粉”们与董宇辉建立了一种隐秘的情感联系。

与此同时,年轻女性群体中则兴起了“嬷粉”文化。她们以戏谑、甚至带有侵略性的语言,将吴京、张译、张颂文等男明星“女性化”,颠覆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地位。这种看似夸张的行为,实则是年轻女性对现实性别处境中压力的一种消化方式。


(网上的男明星“嬷嬷”们)

尽管“丈母娘粉”与“嬷粉”在行为模式上截然不同,但它们在本质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通过塑造男性的公众形象,为不同世代的女性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帮助她们消化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丈母娘粉”:被看见的精神慰藉

与以往中老年女性粉丝试图在秀才和“假靳东”身上建立情欲投射的虚拟亲密关系不同,“丈母娘粉”们更看重董宇辉作为倾听者的角色。在传统家庭结构中,中年女性往往被期待扮演无私奉献的角色,她们的情感需求常常被忽视。而董宇辉在直播间中的话术,将普通的生活用品赋予诗意,为这些女性提供了一个审看自身日常生活的新角度。

例如,卖葡萄时他说“会想到久远的诗和金戈铁马的梦”,卖樱桃时他说“一个个樱桃挂在树枝上像散落人间的星星”。这些话语让中老年女性们学会了从更高的维度出发,带有赞美地看待自己原本认为平庸的生活。对董宇辉的“爱”,成为了她们对现实中无人关心精神世界的一种疏解方式。

此外,“丈母娘粉”这一称呼本身也蕴含着深意。与“妈妈粉”不同,“丈母娘粉”们或许更享受与董宇辉之间这种纯粹欣赏、享受和投入的跨代际关系。她们在这个男性形象身上体会到了作为尊长的优越感,以及母亲本能般期待的被反哺的快乐。


(《让娜·迪尔曼》)

然而,在互联网语境中,“丈母娘粉”对董宇辉的那种略带笨拙、“不入流”的爱往往成为异质性的存在。互联网话语场里最普遍的、声量最大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世代,他们掌握着梗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权,定义了什么是“潮”或“土”、什么是“高级”或“尴尬”的情感表达。因此,“丈母娘粉”的爱显得颇为失语,甚至沦为笑料。

“嬷粉”的平行宇宙:对传统性别关系的解构

与“丈母娘粉”相似,“嬷粉”群体也在通过塑造男性的公众形象来完成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消化”。但与“丈母娘粉”倾向于自下而上地建构不同,“嬷粉”则看起来全然是自上而下的解构。

她们主动主宰着一种性别和权力的逆位关系,通过言语上的冒犯和“贬损”对男性形象进行女性化,施加压迫感,争夺话语权。在“嬷”的过程中,她们不再是欲望之客体,而成为了观看者,成为了评判和消费他人的“主体”。


(“嬷”语录)

然而,这种性别逆转行为看似激进、先锋,实则仍停留在复制而非创造。 “嬷粉”们用挑选、物化和侵略的眼光与言语去戏谑男明星时,所使用的语汇和姿态完全复制自传统中男性凝视和消费女性的那一套规则。这无形之中承认并且强化了这套逻辑本身的威权性。

总的来说,“嬷粉”现象仍是一场以父之矛攻父之盾的“展演”,仍被困在主奴辩证的来去之间。但无论如何,这两种现象都揭示了不同世代女性在面对结构性压力时,如何利用现有的文化符号,开辟出情感的出口,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可承受之重完成自我“消化”。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