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蒋万安访陆:双城论坛背后的两岸关系与大陆原则立场

时间:2025-09-17 15:41:37 来源:泠泠说史 作者:泠泠说史

蒋家第四代蒋万安将于9月25日率团访问上海,参加第15届双城论坛。此次访问团队由5人组成,成员包括国民党籍议员吴世正、曾献莹、柳采葳以及民众党籍议员张志豪,民进党则无人参与。

台北市长蒋万安公开反对“一国两制”,近日将率领4人访问大陆,而大陆也明确了10个字作为回应。



前言

双城论坛始于2010年,逐渐成为两岸交流的标志性活动。作为缓和海峡两岸关系的重要平台,论坛不仅促进上海与台北的城市发展,也为两岸民众提供了更多交流机会。

对于今年在上海举行的双城论坛,国台办表示支持。发言人陈斌华指出,我们一贯支持并积极推动两岸城市交流合作,上海市与台北市有关方面就今年“上海台北城市论坛”事宜一直保持着沟通。



蒋万安此前提出“两反、三不、三要”原则:反对“一国两制”、反对“台独”、不挑衅、不引战、不怯战、要交流、要对话、要合作。这一表态看似全面,实则充满矛盾:一方面反对“一国两制”,另一方面又希望交流合作;一方面反对“台独”,另一方面却不愿完全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这种走钢丝式的平衡术,反映了台湾地区政治人物在两岸关系中的困境。他们既想从两岸交流中获取经济利益,又担心被绿营支持者批评“过于亲中”。



蒋万安多次表明自己是“中华民国国民”,强调要“捍卫中华民国主权”。这一立场虽然反对“台独”,但也没有明确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体现了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的矛盾心态。

此次蒋万安率领的访问团成员构成也反映了台湾政坛的最新格局。团队成员通过抽签方式产生,国民党有三人中签(吴世正、曾献莹、柳采葳),民众党有一人中签(张志豪),而民进党则无人参加抽签。



这种看似“左右逢源”的表态,恰恰暴露了国民党乃至蒋万安本人的核心矛盾。他多次强调自己是“中华民国国民”,要“捍卫中华民国主权”,这在国民党的传统话语体系里并不新鲜。

但放在今天的政治光谱下,这种说法虽然反对“法理台独”,却也回避了“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实质上是一种“独台”或“华独”的模糊表态。



在经济议题上,蒋万安表现得尤为积极主动。今年1月,当大陆宣布恢复部分赴台团队游后,他立刻表示“乐见其成”,并反过来敦促民进党当局要“接住善意”。

这种姿态,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为市民福祉奔走、为经济发展着想的实干家。

他的做法,也确实拥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台湾工业总会发布的“2025工总白皮书”中,就充满了对民进党“非红供应链”政策的批评,认为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台企利益,并急切呼吁恢复两岸交流。从这个角度看,蒋万安此行被工商界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



一张不可动摇的入场券

对于大陆而言,双城论坛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城市交流本身。它的核心功能,更像是一个政治筛选器,用来确认台湾政坛上,谁是“可以沟通”的力量。

而开启这场沟通的唯一通行证,就是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口中那句“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十字原则。



这十个字,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大陆为所有希望前来交流的人士设定的,一个不可动摇的政治基础。

所以,当台北市政府向陆委会提交参会申请的那一刻起,蒋万安的出席本身,就带上了一种默认此框架的色彩。



这种立场鲜明的门槛,客观上在台湾内部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分界线。民进党议员集体决定不参与随行抽签,与国民党的吴世正、曾献莹、柳采葳以及民众党的张志豪踊跃参与,形成了鲜明对比。

北京的原则,无形中强化了一种叙事:谁在为沟通奔走,谁又在选择对抗。



即便是论坛主题被精心设计为“AI与城市治理”这类看似中立的技术议题,也无法摆脱这层政治底色。

在“十字原则”的框架之下,任何技术性的讨论,都被赋予了“认同政治前提”的意味。交流的内容可以很软,但入场的前提却异常坚硬。



谁在推他谁在拉他

蒋万安这次率领一个五人访问团登陆上海,并非一个孤立的个人抉择。他的背后,有多股力量在同时施加作用,这些力量既是推力,也是阻力,共同塑造了他此刻的处境。

一股强大的“推力”来自台湾的工商界。台湾工业总会发布的“2025工总白皮书”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两岸关系持续恶化的焦虑。



工商界认为,民进党当局推行的“非红供应链”政策正在损害台湾产业的根基,大陆依然是无法被替代的关键市场。

这种恢复交流的迫切渴望,为蒋万安的上海之行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正当性。

然而,“阻力”也同样现实。民进党的集体抵制,以及国民党自家议员曾献莹公开表达的,对陆委会在行政审批上“不要设置障碍”的担忧,都揭示了这趟旅程在台湾内部面临的政治风险。



任何一点处理不当,都很容易被贴上“亲中卖台”的标签。最近,虽然民进党主导的两起罢免案未能成功,让在野阵营士气稍有提振,但绿营的牵制力依然不容小觑。

最后,还有一股看不见的“隐形压力”,源自他的姓氏。这个姓氏是他的政治资产,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父亲蒋孝严那句“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家教言论,就像一个永远存在的参照系,不断提醒着外界,他与传统国民党路线之间的距离。

这使得他在处理两岸论述时,必须比任何其他政治人物都更加小心翼翼,面临着更为严苛的审视。



结语

蒋万安唯一可能被大陆网友关注的就是他作为蒋介石后人的身份,仅此而已。



大陆方面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十个字清晰表明了原则立场,既支持两岸交流合作,又划出了不可逾越的红线。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咱中国对台政策的成熟和自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