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我们的河山》创作座谈会举行 引领抗战胜利80周年影视新风尚

时间:2025-09-30 21:17:31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9月29日,备受瞩目的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创作座谈会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行。此次座谈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业内重量级嘉宾的参与。


重大影响:人民至上,铸就抗战史诗新标杆

作为广电总局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展播剧,《我们的河山》自8月16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以来,便在网络视频平台同步上线,多家卫视热播,以其精良的制作和创新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该剧每集平均收视率高达3.029%,单日最高收视率更是达到了3.616%。在网络端,该剧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微博热搜达到120个,全媒体触达人次高达88.10亿。

座谈会上,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对《我们的河山》的成功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该剧始终秉持人民至上、敬畏观众的态度,以历史的真实和情感的朴实打动观众,回应了时代之问。通过系统展现社会大变局下党领导的全民抗战,该剧不仅深化了主题,还映照了现实,深刻诠释了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大力弘扬了伟大抗战精神和沂蒙精神。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文峰也高度评价了《我们的河山》。他认为,该剧将全民族的抗战史和小人物的斗争史融为一体,将鲁南地区的士气民风与敌后战场的决死斗争紧密结合,展现了宁折不弯的英雄气节和乐观积极的战斗精神。全体主创以高水平的专业发挥,共同谱写了一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建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伟大斗争颂歌。

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张军认为,该剧通过军地联合精准选题,开创了抗战题材的新篇章。重庆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严兵则高度肯定该剧以精细笔触还原历史现场,有力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是全民抗战中流砥柱的时代之问,坚决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主任梁红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我们的河山》的成功经验:以人民立场书写伟大抗战精神;以微观视角展现全民抗战图景;以史诗笔触塑造去脸谱化的英雄群像。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也深情回顾了创作初心,强调《我们的河山》承载的不仅是一段雄壮史诗,更是一代人的精神传承和一个民族的血脉记忆。

创作感悟:真实是创作基础,历史需打动人心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的河山》团队始终坚守“真实”理念。导演毛卫宁追求“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战斗真实”,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的创作理念。他认为,历史真实是创作的基础,情感真实是共鸣的桥梁,细节真实则营造了时代质感。从一枚纽扣到一场战役,团队都力求还原,创作既是对历史的汇报,也是对人民精神的礼赞。

编剧刘戈建则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核心,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通过山东沂蒙一地八年抗战的全景描写,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卓绝与全面斗争。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叙述,让观众理解胜利源自党的路线和群众工作。

演员王雷为塑造庄埼风这个角色准备了一年,从“缝裤子”的细节中体现党群血肉联系。他深感能以角色向祖国和人民汇报是无上光荣。王彧的饰演者焦俊艳则视创作为一场守护质量的“战斗”,通过研读史料深刻体会先辈的勇敢与担当。她强调,抗战题材的意义不在重复苦难,而在铭记历史、打动人心,让年轻一代记住并传承精神。

创作突破:多维叙事,开拓抗战题材新境界

对于《我们的河山》的创作特色和时代价值,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指出,该剧精准补足了以往忽视“兵民是胜利之本”和统一战线的短板,选题准确,体现了党的领导和创作合力。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认为,该剧超越了传统战争叙事,将抗战视为社会革命和人民革命,细致呈现了建政权、减租减息、群众动员等实践,彰显了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并以方言、细腻人物刻画提升了真实性。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总结了该剧的三大特点: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拓展了战争叙事的维度和层面;人物群像兼具时代性与贴近性。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称其为“一曲雄浑精妙的现代正气歌”,既展现了群众工作的细微,又寓意了党的百年奋斗史。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原副主任、研究员张军锋赞其为“沂蒙抗战的壮美史诗”,以县域视角演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人物立体,剧情跌宕。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强调该剧以县域视角擘画全民抗战史诗,以其质朴厚重、庄重凝重的艺术风格,有效反拨了“抗战神剧”的轻浅化倾向。剧中人物成长坚实可信,情感命运起伏多变又令人信服,兼具历史的纹理、光泽与质感,是未来书写电视剧史时绕不开的精品佳作。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