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片“断供”危机下,中国AI产业何去何从?江西走出的兄弟俩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寒武纪:从边缘到聚光灯的AI神话
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纪以营收暴涨4000%、达11.1亿元的成绩震惊资本市场。这家曾被视为“理想主义实验室”的企业,如今已成为中国AI芯片领域的标杆。面对美国对华芯片的层层封锁,陈云霁、陈天石兄弟的技术突破,为中国AI产业撑起了一片天。
种子落地:江西兄弟的芯片梦
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出生于江西宜春的知识分子家庭。哥哥陈云霁沉默寡言、主攻技术,弟弟陈天石外向活泼、擅长沟通。2010年,陈云霁提出“用人工智能设计芯片”的疯狂想法,尽管当时这一方向超前且烧钱,但得到了中科院的支持。
他们的早期成果集中在机器人和自动驾驶领域,研发的芯片能让机器人自主判断障碍物位置。虽然只是实验室级别的产品,但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此后,他们通过申请专利、发表论文,逐步在学术圈站稳脚跟。
寒武纪诞生:技术爆发的野心
2016年,寒武纪正式成立,名字取自“寒武纪大爆发”,寓意AI芯片技术的爆发式增长。成立初期,科大讯飞投资1000万元,为寒武纪提供了第一笔“粮草”。而真正让寒武纪进入公众视野的,是与华为麒麟970的合作——寒武纪1A芯片首次进入商用手机,证明了其从科研到产品的转化能力。
市场洗礼:从大客户依赖到生态建设
2018年,寒武纪因失去某个大客户导致营收重挫,这让他们意识到,仅靠几个大客户支撑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此后五年,寒武纪投入近40亿元用于研发,换来了今天的技术底子。
2020年,寒武纪在科创板上市,成为“AI芯片第一股”。然而,股票市场波动剧烈,市值起起落落。2022年,美国将寒武纪列入实体清单,禁止其使用包括EDA软件在内的高端设计工具。这一封锁反而成为寒武纪技术自立的催化剂,他们开始自主开发工具链、优化芯片架构,技术团队在压力下更加成熟。
热度背后: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纪营收同比增长4000%,达11.1亿元。中国大模型如DeepSeek的爆发式扩张,对高性能AI芯片的需求猛增,寒武纪正好踩中了这一节奏点。然而,高光背后也隐藏着挑战:库存金额高达27.55亿元,反映出“防断供”策略下的自保与长期风险;股价从上市时的100元飙至1300元,波动剧烈,反映市场情绪而非技术本身。
技术差距与本土优势
从技术层面看,寒武纪的芯片在制程工艺上仍落后于英伟达两代以上,整体算力和生态建设短期内难以形成直接竞争。然而,寒武纪的AI芯片设计更贴近中国市场需求,如更适配中文语义处理、更适合本地化训练,这些细节在国内市场构成了实打实的竞争力。
长跑之路:技术积累与耐心资本
寒武纪的故事是一场夹缝中求生的长跑。兄弟俩从实验室走到资本市场,从技术理想走到现实落地,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节奏上。美国的封锁固然是压力,但也倒逼寒武纪这样的公司必须硬起来。
中国的AI芯片产业不能仅靠“热钱”推动,更需要“耐心资本”。技术突破不是一夜暴富,而是十年磨一剑。寒武纪今天的高光,是过去十年技术积累的集中释放。未来能否持续,取决于他们能否稳住节奏、守住初心。
毕竟,真正能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的,不是股价涨了多少,而是芯片能不能算得更准、跑得更快、耗得更少。在全球AI竞争的浪潮里,中国芯片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心脏”,而不是靠别人输血。
参考信息:寒武纪定增注册获同意 拟于上交所上市2025-09-10 13:02·新浪财经 新股王诞生!寒武纪能破“茅台魔咒”?|财知道2025-08-27 19:27·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