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蓝营内部局势犹如被投入滚水,各方势力暗流涌动,谁能在这场权力博弈中掌握方向盘,已然清晰可见。
原本外界以为朱立伦能够稳稳当当推动郝龙斌上位,然而局势却急转直下。几句关键话语,便让整个局面彻底翻转,就连蓝营老将洪秀柱也被逼得公开站出来澄清。一时间,所有媒体纷纷登门,等待她开口表态,只为给深蓝阵营一个明确交代。
真正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郑丽文在蓝营中的崛起速度,简直如同百米冲刺般迅猛。在九月二十七日那场关键辩论中,电视画面尚未关闭,网络投票结果便已揭晓,高达六成八的支持率让她成为焦点。现场目睹这一数据的郝龙斌,表情瞬间凝固,仿佛画面被卡住一般,一动不动。
辩论结束后,郝龙斌前往高雄与基层会面,现场气氛却并不融洽。有人直接举起手机进行直播,让整个会面过程毫无隐私可言。一旁朱立伦的支持者们,脸色十分尴尬,却又不好插话,只能低头默默翻阅资料。
就在辩论前一天,洪秀柱在社群平台发布声明,重点十分明确:“我没押谁,只认九二共识与一中立场。”这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当场粉碎了“挺郝”的传闻,让深蓝阵营的沟通群组瞬间转发成风。黄复兴系统的人们这才松了一口气,觉得方向终于明确,暂时停止了内部的互相指责。
季麟连的反应最为迅速,他公开表示要担任郑丽文的后援会长,还将“复兴女侠”四个字写在胸牌上接受采访。当记者询问理由时,他只抛出一句话:“当年换柱的帐,我们记到今天。”这句话在党部大楼里回荡许久,让在场的人都感到一阵寒意,无人敢轻易回应。
“换柱事件”被重新翻出,直接影响了当前的票数走向。原本支持郝龙斌的地方派系,立刻进入“静音模式”,电话不接,行程表空白。有人说他们出国避风头,其实多数人只是选择观望,不愿轻易表态。
派系不站边,朱立伦就像失去了根基的账本,发号施令的底气也随之消散。
朱立伦最为在意的党员人数,也出现了大幅下滑。四年前党员人数为三十七万零七百一十一,如今公布的数据却只剩三十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他曾大力吹嘘的同舟计划,如今被拿出来对比,少了近四万人,白纸黑字的数据无人能够辩驳。
数字不会说谎,掌声也随之停歇,会议室里顿时只剩下空调的运转声。
为了弥补漏洞,郝龙斌提出“恢复黄复兴”的口号,然而这却是朱立伦任内裁撤的部门。他这一举动,无异于当众拆盟友的台,连主持人都愣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继续提问。
台下老兵们听了却纷纷拍手叫好,他们要的正是这一句,现场气氛瞬间热烈起来。
然而,郝龙斌在两岸问题上的表态始终带有前缀。他提及九二共识时要加上“一中各表”,还强调中华民国的存在现实、对等尊严。这些表述在统派人士耳中,如同隔着一层纱,听得见却摸不着,信任自然难以建立。
更糟糕的是,他曾反对前往大陆参加九三阅兵,这段视频被不断循环播放,进一步影响了他的形象。
相比之下,郑丽文的表态则干脆利落:“我是中国人,九二共识不可乱动,两岸所有可能都该放桌面上。”她立场坚定,再加上“世代交替”的口号,让基层民众觉得她既能坚守原则,又有新气象。
于是,“黑马”的名号一夜之间坐实,媒体纷纷追着她采访,日程排到了下月初。
辩论后的第二天早晨,郑丽文前往市场与民众握手。摊贩递给她一杯豆浆,她抬头笑着说需要减肥,却还是喝下了半杯。有人将这一幕拍照上传,留言只有一句:“不像官僚,像隔壁大姐。”
亲和这件事,有时比政见更能直击人心,赢得了老人点头、小孩围观。
“世代交替”的话题并非新鲜词,但在这次选举中被炒到了顶点。基层民众对派系分赃的旧痛抱怨不已,他们看到郑丽文四十多岁的年纪,便认定她比那几位男候选人更贴近普通人。
反罢运动成功的余温,也推动着她不断向前,基层民众觉得到了该换人的时候。
有人担心郑丽文没有深厚的党务经验,但同样的问题当初也曾问过朱立伦,而他的答卷并不出彩。因此,经验所取得的信任早已打折,如今民众更看重姿态与清晰立场,尤其是面向大陆的态度,必须明确无误。
在这一点上,郑丽文比郝龙斌省去了许多绕弯,让听众都感到舒服不少。
不过,选举没有绝对,最后的投票结果尚未揭晓。郝龙斌四处喊话要逆风翻盘,还向赵少康借势,然而当党内媒体问他如何弥合与朱立伦的张力时,他只是笑笑没有给出答案。
朱立伦此刻只能沉住气,等待最后的计票结果,希望不要出现意外。
舞台的灯光能亮多久,取决于那张选票最终落在谁的手中。一边是鲜明的口号与立场,一边是资历与旧人脉,而洪秀柱那份无人误读的声明,则像一把隐形的刻刀,已在蓝营版图上划出新的折线,最终的答案将在十月揭晓。